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无名英雄纪念碑落成,重归蓉城

成都无名英雄纪念碑落成,重归蓉城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我至今仍记得“无名英雄像”被毁时自己心中的那种震惊与愕然。如今,曾寄托成都人民对抗日将士深情厚谊的“无名英雄”,乘着改革的春风,终于重归蓉城。张光秀回忆说,2007年8月13日,当父亲得知将于次日晚间在人民公园举行“无名英雄纪念碑”安放落成仪式后,竟激动不已,几乎彻夜未眠。这天,张朗轩带领张光秀等家人,祖孙四代齐聚纪念碑前,而这也是张朗轩最后一次看望“无名英雄”。

成都无名英雄纪念碑落成,重归蓉城

然而,令人惋惜和痛心的是,这座矗立成都东大门二十余载的“无名英雄像”在1965至1966年间被拆毁了。

究其原因,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965年因改善东门地域交通状况而拆毁。对此,曾任职成都电线厂的严丁先生在其《纪念抗日川军:无名英雄铜像的前世今生》一文中予以证实。严文披露:1962年成都开通无轨电车后,电车每次往返经过东门大桥处的“无名英雄像”时,都得像左右括弧似的绕开立有铜像的花台,因此经常扯脱受电弓,电火花四溅,导致电车停驶,交通受阻。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有关方面遂于1965年将铜像带花台一并拆除,拓宽了路面。文中还记述了其作为电线厂员工,目睹拆毁的铜像被废旧物资公司送到该厂铜冶炼炉熔化的情景:

铜像卸车时,大家都去围观,过去仰望的铜像,放在地上显得更大,头颈部是镶嵌的,已经脱离,比真人头大好几倍。帽徽上的青天白日军徽,也比鹅蛋还大。将铜像投入熔炼炉时,因炉口太小,不得不放在露天料场,先用大锤将铜像砸碎。那一声声锤击声,震得人们心中一阵阵痛楚。一个下放干部悄悄地说:“我们在干什么样的蠢事啊!”

而这一亲身经历,严丁早在1985年就在其自学时认识的张程、郭恒和李馨三位老师的帮助下,写成《无名英雄的悲剧》一文,并署上自己的真名和在三位老师姓名中各取一字组成的第二作者名,亲自送往报社,于同年3月12日刊出。

另一说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外省串联来蓉的红卫兵以“国民党兵痞”的罪名而砸毁。尽管严丁“清除交通障碍说”言之凿凿,于我,却实在不愿相信人们仅仅为了改善交通就彻底毁掉一个民族追怀抗敌先烈的情感寄托!因为这实在是让后人齿寒的不堪之举。而我至今仍记得“无名英雄像”被毁时自己心中的那种震惊与愕然。因此在得到前一说更有力的证据之前,宁愿采信后一种说法。

矗立在故乡土地上的纪念碑毁之不存,长眠在异地他乡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们,英魂归宿何处?在随后的又一个二十载漫长岁月里,四川及成都父老乡亲无不为之深深挂牵。

如今,曾寄托成都人民对抗日将士深情厚谊的“无名英雄”,乘着改革的春风,终于重归蓉城。面朝当年川军健儿出征抗敌的东方,矗立在万年场。其所象征的“川军抗战精神”,更在2004年被赋予“轻生死重大义”的“伟大气魄”,上升为成都的“城市精神”。张朗轩这位时已年届鲐背的抗日老兵,能得以目睹与切身感受,不啻为一桩幸事。

2006年,因城市道路改造扩建,万年场面貌大变,“无名英雄”竟站在了四面车如潮涌的十字路口中央,很不利于人们凭吊和瞻仰。有关部门为此接受建议,决定适时将塑像搬迁至川军出川抗敌誓师大会举办地及部队始发地人民公园(即当年的少城公园)。

张光秀回忆说,2007年8月13日,当父亲得知将于次日晚间在人民公园举行“无名英雄纪念碑”安放落成仪式后,竟激动不已,几乎彻夜未眠。8月14日那天下午,天色尚早,父亲就在她和家人的陪同下,赶到了人民公园现场等候,怀着激动的心情,亲眼见证了塑像搬迁安放的全过程。夜幕下,沐浴着明亮的灯辉,伫立在“无名英雄”塑像前,父亲热泪长淌,挺直腰板,右手五指齐并,缓缓举起放在额前,以标准的军礼向牺牲的战友致敬。在他看来,当年抗日阵亡的英雄们能有一个固定的“家园”,有一个能供后世子孙常年凭吊祭奠的地方,此心可安了。当在场的群众得知老人就是这尊塑像的创作原型而爆发出欢呼与掌声时,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父亲,竟又一次操起手中的拐杖当长枪,如同一名年轻的士兵,摆出了冲锋向前的姿势。(www.xing528.com)

2008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六十三周年。这天,张朗轩带领张光秀等家人,祖孙四代齐聚纪念碑前,而这也是张朗轩最后一次看望“无名英雄”。

同年12月24日,一个寒冷的冬日,张朗轩没有任何征兆,默默地走完了自己九十五载的人生历程。老人安详地长眠了,可他的口却微微张着,似乎还有很多话想要对亲人述说……

▲ 张朗轩(前排右二)与家人合影 张光雄供稿

张光秀知道,父亲还有一个直到去世也未能实现的心愿——那枚抗战胜利纪念章。2005年5月,当张朗轩得知国家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将向抗战老兵颁发纪念章后,便一直向家人念叨:“咋个没有发喃?”而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国家再次向抗日老战士颁发纪念章,老人却已故去七个年头了。

大邑建川博物馆内,细心的人们发现,老人留在那“抗日将士手印墙”上的手印五指紧并,仿佛揉在了一起,与那三千八百多个五指分明的手印明显不同。张光秀说:“因为这是爸爸去世后在太平间里取下的手印。”与那三千八百多名战友一样,在“抗日将士手印墙”上留下自己的手印,这也是张朗轩生前的又一个心愿。虽然,他未能亲自去按下,但后人替他完成了。

是的,国家和人民不会忘记任何一位为民族独立做出奉献的抗战老兵,哪怕他已作古,张朗轩那与众不同的手印就是生动的诠释。

【注释】

[1]张光秀:《父亲与“无名英雄像”的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