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自然交往方式-因的思维方式

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自然交往方式-因的思维方式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的本质含义是顺应、适应自然或客体的特点进行活动,而不是征服、破坏甚至消灭自然。“因”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智慧,是中华民族与水以及整个自然交往、对话的方式,也是中华民族的存在方式。在中国文化中,“因”是一种不分学派的普遍智慧。在《论语》《左传》《管子》《庄子》中,有“因民”的思想。“因民”作为一种民本主义的思想,具有超越历史的意义。更为抽象的说法是“因时”。

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自然交往方式-因的思维方式

“因”的本质含义是顺应、适应自然或客体的特点进行活动,而不是征服、破坏甚至消灭自然。“因”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智慧,是中华民族与水以及整个自然交往、对话的方式,也是中华民族的存在方式。大禹治水的根本方法就是“因”。具体地说,就是充分发挥水流就下的性质,利用地势的便利,高处加高,低处挖低,高处居住,低处行洪,使人、水各得其所;疏浚河道,使洪水快速流向大海。《吕氏春秋》说禹治水是“因水之力也”。如前所述,据《尚书》《史记》的记载,武王克殷后曾咨询殷朝遗臣箕子治理国家、统治百姓的大经大法。箕子耐人寻味地把火、水、木、金、土五行作为治国的第一要义,并总结出“水曰润下”的道理,这里面就包含着鲧、禹治水的经验教训。

在中国文化中,“因”是一种不分学派的普遍智慧。《管子》说“道贵因”,《慎子》说“天道贵因”。作为普遍智慧,“因”有各种各样的含义。照前人的解释,“因”是如实地反映事物,不增加什么,也不减少什么;不出于先入之见,而以万物为法则。在《论语》《左传》《管子》《庄子》中,有“因民”的思想。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惠而不费”的美政理想,内涵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即按照有利于老百姓的做法去施政。《庄子》也说“虽然卑下却仍然不可不因顺的,是百姓”。“因民”作为一种民本主义的思想,具有超越历史的意义。在《左传》中,有“因地之性”的提法,即要求顺应和利用五行的性质,使人们养生送死、婚丧嫁娶以及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好恶喜怒哀乐的感情等都能符合一定的规范,从而与天地之性相协调。《管子》《中庸》中有“因天地之材”的观念。天材是物产,地利是地形的便利条件。《管子·乘马》篇在论述建立国都的原则时提出“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一定非合乎规矩不可,道路也不一定非直得合乎准绳不可”。与此相似,《中庸》有“因材”,《孟子》有“因陵”“因川”,《管子》有“因水之性”,《礼记》有“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文子》有“因高为山”“因下为渊”等说法,这些都属于因的智慧。(www.xing528.com)

更为抽象的说法是“因时”。“时”是时节、时间、机会等,因时就是等待时令的变化、机会的到来,在机会到来时不失时机地抓住它。如前所述,因时是切入运行着的自然,与自然相交往、打交道的一种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