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客流分类及动力解析

旅游客流分类及动力解析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旅游客流的内涵旅游客流是旅游流体系的主体和基础,也可称为狭义上的旅游流。2)旅游客流的分类按照不同标准,旅游客流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在此主要依据空间尺度、客流量、客源地和旅游方式这4个标准进行划分。二者所形成的客流移动模式存在较大差别。3)旅游客流的动力从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来看,旅游客流的形成通常运用推—拉理论来解释。

旅游客流分类及动力解析

1)旅游客流的内涵

旅游客流是旅游流体系的主体和基础,也可称为狭义上的旅游流。[16]根据谢彦君等学者的观点,它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由于旅游需求的近似性而出现的旅游消费者集体性空间移动现象,具体而言就是旅游消费者从客源地向目的地流动又返回客源地而形成的人群数量和流动模式。旅游客流在体现旅游时空分布特征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因此,对旅游客流进行深入研究,无论是对旅游目的地建设还是对旅游市场开发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旅游客流进行研究时,一般可以从时间、流量、流向三个维度来把握和分析旅游客流的基本特征。

(1)时间维度

在时间维度上,旅游客流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旅游客流具有节律性,即旅游客流的产生具有季相变化,尤其是观光型的旅游客流。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许多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具有季节性,只有在某些季节才会对旅游消费者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从而形成旅游客流;另一方面,旅游消费者在选择出游时间时,往往会兼顾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时间安排,因而其出游时间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旅游客流的节律性,正是这二者结合起来的必然结果。

二是旅游客流具有一定的流速,即旅游客流在旅游目的地持续时间的长短。它反映了该目的地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广度以及满足旅游需求的程度,也直接关系到该目的地的旅游经济和社会效益。一般来说,旅游客流的流速越慢,意味着旅游客流在旅游目的地的持续时间越长,则该目的地从旅游客流中获益就越多。

(2)流量维度

旅游客流的流量是指某区域旅游客流在单位时间内的数量和规模。对旅游目的地而言,保持旅游客流量的大规模、持续性和稳定性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由于旅游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各地的旅游客流量也迥然不同,由此形成了旅游热点、温点或冷点地区。有的区域因为资源禀赋高,开发较早且已经产生了品牌效应,成为旅游热点地区;而有的区域受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即便拥有高品质的旅游资源,也可能是旅游冷点地区。与此同时,在旅游客流节律性的影响下,某些地区在旅游旺季客流量过大,给当地接待服务、生态环境等造成了巨大压力;而在旅游淡季客流量过小,又造成接待服务设施闲置,并对旅游目的地的健康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从旅游系统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旅游客流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再采取积极的调控措施。

(3)流向维度

旅游客流的流向是指旅游客流在持续的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旅游线路,它反映着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地之间关联的方式和途径。[17]受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关联状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存在差异性,由此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但就具体某个国家或地区而言,旅游客流的流向在一定时期内往往是比较稳定的。分析旅游客流的流向,有利于掌握旅游消费者的出游偏好和旅游市场行情,从而能够为优化旅游系统结构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旅游客流的分类

按照不同标准,旅游客流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在此主要依据空间尺度、客流量、客源地和旅游方式这4个标准进行划分。

(1)根据空间尺度分类

根据空间尺度大小,可将旅游客流划分为大尺度旅游客流、中尺度旅游客流和小尺度旅游客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大尺度旅游客流指的是省际、全国或者国际等较大空间尺度的旅游客流;中尺度旅游客流是指省(直辖市、自治区)等区域内的旅游客流;小尺度旅游客流指的是县(州、市)内、旅游景区景点内的旅游客流。[18]

(2)根据客流量分类

根据客流量大小,可将旅游客流划分为不同的规模等级,但目前还缺乏统一的划分标准。本书针对我国国情,以每年客流量的大小为划分依据,借鉴马耀峰等在1999年《中国入境旅游研究》中所提出的旅游客流规模等级划分方法并进行适当调整,将旅游客流划分为特大型旅游客流(>50万人次)、大型旅游客流(>20万人次且≤50万人次)、中型旅游客流(>10万人次且≤20万人次)、小型旅游客流(>3万人次且≤10万人次)、微型旅游客流(≤3万人次)5个级别。(www.xing528.com)

(3)根据客源地分类

根据旅游消费者的居住地即客源地不同,可将旅游客流划分为海外旅游客流和国内旅游客流两大类型。其中,依据旅游消费者所在大洲,海外旅游客流又可划分为亚洲旅游客流、欧洲旅游客流、北美洲旅游客流、南美洲旅游客流、大洋洲旅游客流和非洲旅游客流。此外,还可依据旅游消费者所在国家和地区进行划分。同样,依据旅游消费者所在的区域、省份等,国内旅游客流也可以进一步细分。

(4)根据旅游方式分类

根据旅游消费者的旅游方式,可将旅游客流划分为团队旅游客流和散客旅游客流。在我国,团队旅游是由旅行社统一安排的集体旅游方式,成员一般不低于10人;而散客旅游则是由旅游消费者自行安排旅游行程,零星现付各项旅游费用的旅游方式。二者所形成的客流移动模式存在较大差别。

除了上述划分标准之外,旅游客流还可以根据重要等级、出游目的、流动方向等标准来进行分类。

3)旅游客流的动力

从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来看,旅游客流的形成通常运用推—拉理论来解释。推—拉理论(Push-Pull Theory)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是研究人口流动的经典理论之一,于1977年被丹恩(Dann)应用到旅游研究领域,成为分析旅游流动机制的重要理论。根据该理论,旅游消费者的旅游动机是形成旅游客流的内推力,而旅游目的地则是形成旅游客流的外拉力。本书基于旅游系统分析角度,在内推力和外拉力基础上增加旅游接待业的支撑力,三者共同构成了旅游客流动力系统的主体。

(1)旅游客流的内推力

旅游客流的内推力(或者称为内驱力)源自旅游消费者自身,是激发旅游消费者产生外出旅游需求的内部动力,通常被学术界纳入旅游动机的研究范畴。研究发现,常见的内推力因素包括追求新奇、放松自我、逃避惯常环境、渴望社会交往、获得文化体验、满足健康需要等。这些因素不仅激发旅游消费者产生旅游需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将会选择什么样的旅游目的地。

(2)旅游客流的外拉力

旅游客流的外拉力来自旅游目的地,指的是吸引旅游消费者前往该地旅游的作用力,也就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构成旅游吸引力的要素很多,包括景区景点、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特色饮食、购物场所等。当然,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要素往往各不相同,有的靠自然风光吸引人,有的则靠特色文化博眼球

(3)旅游客流的支撑力

旅游客流的支撑力来自旅游接待业这一旅游系统的介体,是帮助旅游消费者实现旅游需求的外部动力。有了旅游接待业,旅游消费者才可能顺利往返于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也才可能获得完整而美好的旅游体验。对于那些想体验陌生环境(如出境旅游)的旅游消费者而言,旅游接待业所发挥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除此之外,旅游客流的形成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客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目的地的地理区位和交通便利程度、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空间距离,等等。客源地经济发达、目的地区位良好等因素能够对旅游客流产生助推力,而两地之间的空间距离通常会形成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