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燕国蓟城,成为军事重镇

燕国蓟城,成为军事重镇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唐长安之后,中国的都城制度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当时这个名为蓟的城市,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都城。在对元大都城进行了一番改造后,将它定位为防御蒙元残余势力的军事重镇,并将其最骁勇善战的四子朱棣分封于此,称为燕王。“靖难之役”中,朱棣成功地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帝位,改元永乐。

燕国蓟城,成为军事重镇

隋唐长安之后,中国的都城制度进入了另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立足于中原的统一王朝并没有真正营建过新都,都城主要是在原有城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而没有足够的空间将《周礼·考工记》中的理想付诸实践。吊诡的是,最终《周礼·考工记》中的理想之都,却是由“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所实现,而这就是由元世祖忽必烈兴建的大都城。

位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连接处的大都,也就是明清时期的北京,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当时这个名为蓟的城市,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蓟城成为广阳郡的行政中心。从秦至唐,蓟城作为华北平原的门户,是经略东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并且因为地处华北地区汉族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交通的枢纽地段,随后又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一个经济中心。

五代后期,辽兴起于北方,与北宋相对峙。在向中原扩展的过程中,辽太宗耶律德光从石敬瑭手中取得幽云十六州后,于会同元年(938年)将幽州改称南京,又称燕京,为辽的五京之一,并以此作为进攻中原的据点。学术界认为,正是从这时起北京从华北平原的北方门户、一个地区性的中心城市,逐步发展并最终成为中华帝国晚期的全国性行政中心。

兴起于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所建立的金灭辽后不久,海陵王于贞元元年(1153年)将都城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迁至燕京,并改称为中都大兴府。自此至贞祐二年(1214年)为避蒙古兵锋迁都开封,中都一直都是与南宋西夏鼎立的金朝的首都。

金迁都汴梁的第二年(1215年),中都城为蒙古铁骑所破,随之改称燕京。最初,蒙古人并无意于此建都,因此将城内宫阙尽行焚毁。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从汉臣刘秉忠之议,决定迁都燕京,复号中都,并在金中都城的东北郊外另建新城。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正式以“元”为国号,次年将新营造好的中都更名为大都,意即以此为据点经营中原。从此,大都(今北京)正式成为统治整个蒙元帝国的政治中心。(www.xing528.com)

明初建都南京。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大举北伐,攻下元大都,改称为北平。在对元大都城进行了一番改造后,将它定位为防御蒙元残余势力的军事重镇,并将其最骁勇善战的四子朱棣分封于此,称为燕王。“靖难之役”中,朱棣成功地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帝位,改元永乐。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将自己的龙兴之地北京升作京师,定为首都,改原来的京师为南京,降为陪都。在此期间,明王朝对元大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奠定了北京城现今的格局。

随后的清朝基本继承了明代京师的所有建筑,不过清代在北京打下了几个鲜明的烙印:一是八旗制度内外城的分治,一是西郊园林的营造。

北京,这个最早由非汉族封建王朝建立的都城,却成为中国都城制度史上最遵循儒家礼制修建的都城,也就是自西汉末年的长安起,中国在两千年中最接近《周礼·考工记》的理想都城。其城市布局、规划思想、平面设计等无不带有《考工记》中匠人营国的印记。那么,大都是如何将传统设计理念和现实地理基础有机结合起来的?她的城址、布局又是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