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燕国都城之争:蓟、易、还是其他地方?

燕国都城之争:蓟、易、还是其他地方?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燕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重要地位。但古今史学家、地理学家和一些学者,对燕国都城之所在地的看法与认识却很不一致。

燕国都城之争:蓟、易、还是其他地方?

燕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重要地位。但古今史学家、地理学家和一些学者,对燕国都城之所在地的看法与认识却很不一致。各种辞书对此说法不一,许多历史文化著作也各执己见。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说:周武王灭纣,封召公于燕。在《货殖列传》中说: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没有指出燕国建都何处。《战国策。燕策》中有纵横家苏秦一段话: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此所谓天府,也只叙述了燕国之四邻、疆域和规模。燕国大将乐毅在《报燕王书》中记述了他公元前284年率领大军攻齐获胜,把从齐国缴获的大批财物统统运回燕国,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汉篁,但没有说明元英、历室这两个燕国的宫殿和宁台在何处。虽提到蓟丘,但很难肯定这就是燕国的都城,所以仍不知燕都在哪里。《战国策》是我国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司马迁撰《史记》参考了它。在《刺客列传》中,几乎全部采用了荆轲、豫让、聂政的材料,都没有指出燕国的都城就在蓟丘;北魏时代的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南朝宋人裴骃为《史记》作的集解也说:武王封召公于北燕,在今幽州蓟县故城是也。但蓟和燕都是否一回事,是否一个国家,后世学者却有不同看法。

现代的一些专家、学者,长期以来对燕国在何处建都的看法与认识,大体有以下三种:第一,燕都在蓟。

郭沫若的《中国史稿》,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史卷)》还有其他一些历史文化著作,都认为燕国建都于蓟(今北京或北京西南角)。

侯仁之、金涛合编的《北京史话》,除了说蓟是周朝所分封的燕国的国都外,还说:为了防御邻国的侵扰,便于加强对全境的统治,燕国的统治者约在公元前三百年于蓟城西南易水上的武阳,别建陪都,号称燕下都。第二,燕都先在易或他地,后迁于蓟。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和后来出版的《中国通史》中说:召公的儿子封于燕(故都在易,河北易县。后迁都蓟,北京)。姚舜钦、张若玫等合编的《中国古代史及中世纪史讲义》又说:燕,同姓召公奭所封,初封在今河南郾城的召陵,后来迁到山西省汾水流域,最后迁到蓟丘(今北京)。第三,燕都始终在易。(www.xing528.com)

顾颉刚在《中国史学入门》中对以上观点持否定态度。他说:因为燕灭蓟,燕把蓟灭了。可知燕和蓟,原本不是一个地方。”“北京过去发掘出来的文物,都没有燕国的器物,可以知道燕国京都不在北京。燕国京都在哪里?在易县。所以,说北京为燕京、燕国的京都,是错误的。说易县为燕国的下都,都是错的。易县,今日仍留有不少燕国时代的文物。还说: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人们为荆轲送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件事,这首歌,也可以证明,燕国的京都始终在易县。

乾隆香山写了金台写照四个字。金台,即黄金台,黄金台原为燕昭王所建造的。在香山写这么四个字,也是无根据的。

另外,有人因为近年北京出土一批带有匽(燕)侯字样的周初铜器,在辽南也发现不少商、周铜器,证明召公之子确实分封于蓟。有人却因为易县发现古代规模宏大的故城建筑遗迹发掘出东西长约八公里,南北宽约四公里,城区面积达三十二平方公里的城市建筑遗迹故城内埋有陶管下水道,并有城垣、门阙、宫殿等遗址,还有炼铁、制骨、制陶等作坊的遗址十余处,据此资料推测,燕国京都应在易而不在蓟。

1982216,《人民日报》公布了《全国首批二十四个历史名城》,也许由于以上原因,所以新华社在对这24个名城简介时,对北京的简介只说是燕、蓟重镇,而没有肯定北京是否曾是燕国的京都。至于《辞海》、《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等,对燕、蓟、易县、大兴县、北京的说法就更多了。(任振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