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六浙东的宗教文化重镇慈城

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六浙东的宗教文化重镇慈城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宗教是人类文化中最引人注目而又难探其奥的领域。宗教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是一个诱人的研究领域。外来的佛教与土生的道教更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渗透到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方面。这些寺庙以及寺庙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和民间文化,进而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成分。

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六浙东的宗教文化重镇慈城

宗教人类文化中最引人注目而又难探其奥的领域。宗教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是一个诱人的研究领域。外来的佛教与土生的道教更与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渗透到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方面。浙江是受佛道两教影响很大的省份,而慈城又独具两教在浙江的代表寺、观。在浙江宗教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后,逐渐地从北向南传播。三国时,吴国中书令(相当于宰相〉阚泽把故居(在慈城北门外阚峰山麓)捐舍出来,建成了浙江的第一座佛寺——普济寺。这座创建于吴赤乌二年(239)的佛寺,经过1700多年的风雨,最终在“文革”中被拆毁,现在还有这座名寺的一些遗物,如唐代的经幢。该经幢1981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现移存于保国寺前,如今只有保护经幢的碑亭孤立在古寺前的白果树边。这真是唐碑已移灵山去,此地空余护碑亭。普济寺的遗物尚有五代时的石刻飞天(存放在孔庙中)以及上世纪末出土的石刻佛像等。

1928年普迪小学师生们春游保国寺

光绪年间的清道观工笔画

1993年出土的慈湖普济寺唐代佛像

位于慈城东北7公里的保国寺,不但是著名的佛寺,同时也(以其建筑的精巧与独特)是我省笫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浙江省仅有六和塔、岳坟、保国寺三个)。

位于城西的永明寺由唐代官宦吕珂捐建,以规模宏大著名。明太祖曾蜴诗当时永明寺高僧一觉上人,使永明寺声誉大振。位于大宝山的宝峰寺、护龙寺,白龙山顶的青龙寺等都各具特色。

在慈北则以五磊寺和金仙寺最为著名,相传东吴的孙权夫人曾到五磊寺朝山进香。20世纪的名僧李叔同出家后曾到五磊寺挂锡求法并创办南山律学院求学的僧人多达七八卜人,影响遍及全国,为当时著名的佛学院。

慈湖普济寺大门(报干1957年)

唐代名臣虞世南把在慈北鸣鹤的故居舍为定水寺,这也是慈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寺院。

除这些规模宏大的佛寺外,更多的是庵堂庙宇,如妙音粘舍、娑罗庵、迎宝庵、西经堂等。其中妙音精舍是宁波最大的庵堂。占地面枳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原为冯家仓舍。1935年改为佛堂,取名为妙音精舍。1949年,著名的僧尼本空法师将其用作弘法道场。1987年后重新整修,除恢复原大殿外,还新建了观音殿、净业堂和纪念本空法师的烟水阁等。自此妙音精舍成为宇波最重要的尼姑庵,并因此佛名远扬,吸引着四乡八方的香客。这些寺庙庵堂都设有经堂,供信女(主要是老年妇女)念佛诵经。经堂环境幽静,老婆婆围桌而坐,边数佛珠边说家事。故有“河埠头媳妇说阿婆,庵堂里阿婆说媳妇”之谚。

这些寺庙以及寺庙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和民间文化,进而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成分。

慈湖普济寺五代(吴越)佛像

摄于1957年的慈湖普济寺唐代经幢(现寄存在保国寺)

道教是我国唯一自创的宗教,尽管与其他宗教相比,它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格的组织结构,带有许多原始宗教的痕迹。但因为它生长在中国的土地匕所以与广大民众有着天然的联系。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始建于唐天宝八年(749)的清道观以其雄伟的建筑、幽静的环境、众多的文物和广泛的影响成为浙东著名的道观和浙江的道教中心。

其门被称为“龙山第一门”,山为“句章第一山”。清道观有三绝:参天古柏、精制转幢、五金巨钟,皆使人叹为观止,在海内外具有很大影响。每逢农历六月二卜四日和冬至夜,成群结队的信徒携被挈枕来到殿前野宿求梦,以期得到神仙的指引,多时竟达数万人。消道观的夜宿与西南储山龙王堂、东南梁山伯庙的夜坐并称为“三大夜坐”。其中龙王堂夜坐求财,梁山伯庙夜坐求婚(姻),而清道观的夜坐则是为了求官(事业发达)因而求者也最多。传说明代权相严嵩就在清道观求过梦。

能工巧匠的杰作——江南现存最古老(北宋)的木结构建筑保国寺大殿

青道观毁于“文革”期间,能声传数十电的巨钟之鸣久成绝响。所幸在慈城开发的蓝图中将重建清道观。如今,重建的清道观耸立于东南的龙山之巅,晨昏之中倩影变幻,虽未竣工,却已与慈城山水浑为一体。这不仅仅是慈城开发的需要,也是广大群众所殷切盼望的佳音。因为没有一座建筑能像清道观那样深入老慈溪人的生活,像图腾那样高悬在东南之山,在无数代慈城人的心中留有不可抹去的印痕和难以释怀的情结。

保国寺大殿内景

保国寺是北宋慈溪县能工巧匠的杰作。据江南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一保国寺的发现者戚德耀回忆:

上世纪50年代初,戚先生等一批年轻人被送到南京工学院与华东建筑设计院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室”学习古建筑.他的老师是当时建筑史学界并称“北梁南刘”的刘敦桢。

两年后的1954年8月,戚德耀与另外两名同学一起开始了暑期实习。由于戚德耀老家在宁波同时又是慈城人的女婿,所以他们这一组顺理成章地负责浙东一带民居及古建筑调查。当时慈溪县的县城在慈城,在那里,他们偶然听说慈城东面有座规模甚大的'“无梁殿”为唐时所建,于是便心生疑惑。因为据他们所知,无梁殿的形制多为明清时采用,尚未听说过唐代就有这种建筑。

然而,三人环寺仔细地转了一圈之后,传说中的无梁殿却没有找到,最后在后厢房见到了一个50多岁的和尚。询问后方知,老百姓口中的无梁殿其实是个误会,因为大殿的顶梁部分被天花板遮挡,群众误认为是“无梁殿”。而且,殿内原本供奉有“无量寿佛”,确有“无量殿”的称呼。三人原先的疑惑终于一扫而空。他们赶紧重返大殿,仔细察看殿内各个细节部位,发现斗拱用材很大,共66朵,枋隐刻“七朱八白”等古建筑特有的形式。九根花瓣柱、藻井等构件风格,也让他们意识到,这座寺庙并非明清之作,至少是南宋:从有些部件推测,可能为更早的北宋。

三人找到佛台后面,发现背面有“造石像座记”,镌刻着“……崇宁元年”字样,依此初步认为宋构的可能性更大了。

北宋造石佛座记

慈湖和三国时吴太子太傅阚泽也有一段因缘。阐泽字德润,句章人。他曾在此读书,晚年又隐居于此,故慈湖又称阐湖或德润湖。

阐泽自幼好学,但没有钱买书,就借了别人的书来抄。他博览群书,兼通历数。孙权统辖江东诸州,聘他为西曹椽,累迁至太子太傅。《三国演义》中对他有极精彩的描写,说他与黄盖合谋,打扮成为一个渔夫,向曹操献诈降书,竟使足智多谋的曹操也中了计,酿成赤壁之败。湖边他的读书处,吴赤乌二年(239)舍为寺院。唐大中二年(848),慈溪县令李楚成立为德润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又改名为普济寺。寺内原有罗汉像五百十六尊,并附设了阚泽的祠堂。寺中还有一尊唐代住持僧遂瑞的真身像。遂瑞和尚俗姓张,出家于德润寺(普济寺)。据传,他朝夕通法华经,唐咸通十年(869)坐化时,口吐青莲七朵。后来葬在汤山之腰,葬处常有云气旋绕于上。一天,坟墓里忽然传出念经的声音,乡人掘地得遂瑞真身,端坐如生,舌端青莲尚在。普济寺就把他的真身迎归本寺供奉起来。

古寺院(摄干1928年前)

明·屠隆《清道观》

道人海上挟双鱼,载满句章父老书。

己向龙山构祠貌,又从宝岭结行庐。

文驱怪石诚然尔,公颂入即云实愧余。

何武不知声赫赫,庄生唯见梦蘧蘧。

遨游南国无停辙,归去三汀好卜居。

别久故人劳缱绻,可能无字问樵渔。

慈湖灵应庙(摄于1957年)

柳山庙现状

清道观始建于唐天宝八年(749),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一度倾废,宋绍兴三十年(1160),道土叶景虚化缘募捐在废墟上重建。元至元十七年(1280)复毁于战火,至元二十四年(1287)乂重建,井将真圣观归并。真圣观原名东山道院,在列仙游观山门东苜,是游方道上往来息驻的临时招待所。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又将附近的至道宫和崇寿官收并,始改名为清道观。(www.xing528.com)

明洪武初年,列仙游观遭受兵火之劫,败垣危楼,杂草丛生。据明夏时正《重建清道观记》所我,他和父亲共游清道观,道士王智静迎导他们登高远览,山河形胜,依旧为一邑胜地,而昔日的长廊杰阁,高门大殿,却已荡然无存。道上局居于劫余幸存的山房,仅蔽风雨,日以粥糊果腹。

王智静与其徒吴以诚苦心经营数年,始于成化四年(1468),将清道观修建一新。前有高真殿,中为五岳行宫,后有法堂,东筑宫厅,挂着“天开图画”的匾额。万历:十年(1592),郡丞龙德孚从民间收买山田划归清道观,道士又在官厅左首为龙德孚建生祠。祠西为文昌阁,旧名蓬莱轩。

康熙二十年(1681)重建大殿和云亭,二十二年(1683)重建官厅。官厅四周遍植桂树,因又称桂花厅,为该观招揽游客品茗宴酌之所。

过去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游客如云,途为之塞。冬至前夕,还有成群结队的居民,携被挈枕,在大殿前野宿求梦。

宋·王休《游普济寺》

排险凌空入磴斜,参差金碧倚烟霞。

一山门里分三刹,万柳湖边带几家。

世上无人吞栗棘,国中有佛吐莲花

凭阑凝望瑶天表,数点青山似乱鸦。

清·黄宗羲

《舟泊夹田桥,登清道观留赠张炼师》

小舟风浪泊江干,邂逅良朋上翠恋。

云割山川都半面,天分肥瘦觉干般。

送春始听鹃声好,话旧何妨酒量宽。

建欲名山留故事,须求贞石出云端。

护龙寺

建于1872年的慈溪基督教堂

明太祖《赐永明寺僧一觉》

上人侣影处幽林,紫竹寒潭映水森。

草舍半间云外月,松窗一罚谷中心。

玄谈静夜风生石,顶礼清晨钟撞金。

有客叩禅曾问道,昂昂寂寂悟机深。

明·桂彦良《为一觉上人赋詹葡室》

南山有詹葡,郁有翠成阴。

奇葩欺白绀,脆实羞黄全。

上人爱兹植,辟室幽且深。

凉风拂轩楹,幽芬散衣襟。

薰然道气和,足以清禅心。

朝夕此游憩,炎尘讵能侵。

看花默无语,时复动新吟。

弘一法师在慈溪

民国初著名艺术家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法号弘一法师。1929年至1931年间,他曾两次云游慈溪县名刹金仙寺、五磊寺。

弘一法师在五磊寺期间,除带弟子丰子恺等到县城慈城饭佛寺等寺院挂锡外,一般不出山门,潜心于书法、绘画和佛学,广结翰墨因缘。他住在该寺方丈殿东北角的客堂间。他每天除早晚做功课外,每日每晚便是没完没了地写与画,写得疲劳了,就站起来看看,写了又看,看了又写,反复琢磨,悠然自得,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李叔同虽身居深山冷岙,但总有不少人来信索取他的书法,他写了后便寄往各地广交墨缘。曾为弘一法师烧饭的王小甩回忆说,弘一法师平易近人,曾将亲手书写的“戒定慧”三字的一张条幅送给他。

弘一法师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被佛门弟子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曾在五磊寺创办南山律学院,广收全国各地僧侣七八十人,传授佛学。他亲手写成的《四分律比丘戒相表》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一定地位。他遁入佛门,看来是对当时社会的内外交困、民不聊生的一种反抗。

在慈溪时的弘一法师

原护龙寺石碑

妙音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