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与突破

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与突破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子管小型化技术的探索使“半导体”晶体终于从湮没无闻的状态浮现出来。与导体、绝缘体相比,半导体材料的发现较晚。从1910年到1930年,人们对各种被认为是半导体的物质进行了大量研究,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半导体的技术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兴趣。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半导体的理论研究出现了突破。1939年,朔特基提出有关整流理论的许多重要论断,认为金属与半导体间存在能障,并提出著名的扩散理论。

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与突破

电子管笨重、能耗大、寿命短、噪声大等缺点,电子管王朝仅历时40余年。随着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出现,电子管的缺点更加明显。这台电子计算机共用电子管约1.8万只,体积有90立方米,质量达30吨,占地面积为167平方米,耗电量高达150千瓦时。另外,随着电子设备功能的扩大和要求的提高,电子管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等缺点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电子管小型化不仅能够缩小体积、减轻重量、提高性能和降低电耗,而且符合市场的基本需求。因此,让电子管变小逐渐成为当时的一种技术趋势。

电子管小型化技术的探索使“半导体晶体终于从湮没无闻的状态浮现出来。与导体、绝缘体相比,半导体材料的发现较晚。1833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最早发现硫化银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1839年,法国物理学家克莱尔(Henri Becquerel)发现了半导体光伏效应。1873年,英国工程师史密斯(Willoughby Smith)发现了半导体的光电效应。1874年,德国物理学家布劳恩(Karl F.Braun)发现了半导体的整流效应。1879年,美国物理学家霍尔(Edwin Hall)发现了半导体的霍尔效应,即垂直于磁场放置的通有电流的半导体会出现横向电压。1911年,半导体概念被德国物理学家贝德克尔(Karl Baedeker)首次命名使用。从1910年到1930年,人们对各种被认为是半导体的物质进行了大量研究,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半导体的技术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兴趣。1906年,人们用金刚砂晶体做成了一个简单的矿石检波器,因一度被用在收音机上而风行一时,但很快让位给真空二极管检波器。(www.xing528.com)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半导体的理论研究出现了突破。1928年,瑞士裔美国物理学家布洛赫(Felix Bloch)首开能带理论之先河。1929年,德裔英国物理学家派尔斯(Rudolf Peierls)提出微扰理论。1931年,英国物理学家威尔逊(Harold A.Wilson)在能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半导体的物理模型,并利用能带理论给出半导体的明确定义,奠定了半导体物理的理论基础。1939年,朔特基提出有关整流理论的许多重要论断,认为金属与半导体间存在能障,并提出著名的扩散理论。随着无线电应用波段延伸到短波、超短波,真空二极管的检波性能呈现出严重不足。科学家充分认识到在“电子管”框架下的研发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基础研究入手进行颠覆式创新,因此人们开始把视野投向了当时新兴的半导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贝尔实验室加强了对半导体的研究布局,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探寻用新的固体器件来取代电子管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