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最新研究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最新研究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计算机仿生的深度机器学习,又令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虎添翼。但此种思维方式带来的往往只能是在塑造传播中产生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你死我活”的对抗。这也将塑造传播者从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碰撞的泥沼中跳脱出来,从而进入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通力合作的交响合唱当中。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在塑造传播领域的融合,虽然在逻辑上可行,但其实现却需要相应的智能模式支撑。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最新研究

制造与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是提升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与其直接从事生产生活活动,不如首先建构相应的系统和工具,再运用它们从事相关活动、解决目标问题、满足相应需求。这不仅可以提高效果和效率,更为重要的是,系统和工具的融合还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相关人的思考模式和行动样式,创造出全新的生产生活模式。

当前,人类正从移动互联网时代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和机器人时代。基于计算机仿生的深度机器学习,又令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虎添翼。人工智能工具给包括塑造传播领域在内的诸多领域带来了打破现有平衡格局的冲击和诸多根本上不可逆的改变。诚然,在塑造传播领域中,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各有其优势、各擅长解决某类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说,人工智能更善于解决塑造传播当中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左脑问题,而人类智能则更善于解决塑造传播当中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右脑问题。然而,这一“刻板印象”随着人类智能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左脑问题上的不断精进(特别是概念和理论建构的角度选择),以及人工智能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右脑问题上的持续创新(特别是基于深度机器学习“黑箱”模式的自动生成),而逐渐被打破。

若以常规思维来应对上述变化,很自然的想法便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即,运用人工智能去解决其在塑造传播领域中比人类智能更为擅长的问题,同时运用人类智能去解决其在塑造传播领域中比人工智能更为擅长的问题。但此种思维方式带来的往往只能是在塑造传播中产生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你死我活”的对抗。为了防止在塑造传播中人类智能被人工智能所淘汰或是人工智能被人类智能所替代,双方的支持者们无不铆足了力气相互攻讦。人工智能万能论(或人工智能威胁论)常常被支持人工智能的塑造传播者采纳,认为人工智能作为科学技术,是当前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塑造传播不能固守人类智能的“一亩三分地”,因为本来就“无险可守”,很多原先依靠人类智能完成的塑造传播工作已经开始被人工智能所承担。而人工智能无用论则常常被支持人类智能的塑造传播者所青睐,认为人工智能再发达也很难应对诸如意识、心智、灵感、天赋、创意、想象、悟性等人文主题,但凡有任何塑造传播问题与这些主题相联系,人工智能便“束手无策”。任凭你有再强大迅捷的计算能力、再持久坚实的储存能力也无从下手,因为这是独属于人类的“精神家园”。(www.xing528.com)

然而,若从“非此即彼”的常规思维跳脱出来,从“合作共赢”的创新思维的角度来重新思考,上述对立的局面立即豁然开朗。因为即使是人工智能擅长解决的塑造传播问题,人类智能亦能贡献力量。同样的,即便是人类智能擅长解决的塑造传播问题,人工智能也能帮忙助力。从提升解决问题的效果和效率的角度出发,若能够在两者作用不相互抵消的情况下,同时借用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力量,以此融汇合力针对同一塑造传播问题建构解决方案,自然是最好的。这也将塑造传播者从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碰撞的泥沼中跳脱出来,从而进入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通力合作的交响合唱当中。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在塑造传播领域的融合,虽然在逻辑上可行,但其实现却需要相应的智能模式支撑。而智能融合模式的建构离不开人文哲学思想方法论的指引。而相应方法论的运用亦建立在对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下面就塑造传播领域中破除人工智能万能论和人工智能无用论、运用中国古代人文哲学思想形成智能融合的方法论、建构智能融合模式解决塑造传播问题三方面内容进行阐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