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能融合方法论: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新进展

智能融合方法论: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新进展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智能融合,需要相应的方法论指引。对于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自身而言,其解决问题的“法门”确实不同。阴与阳、日与月、真谛与俗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人工智能万能论与人工智能无用论莫不如是。对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智能融合而言,恰恰是要在各自建构解决方案的核心融入对方的力量,才能真正达成聚力合一的效果。对于人类智能而言,则需要增加人工智能的辅助参考和引导启发。

智能融合方法论: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新进展

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智能融合,需要相应的方法论指引。而中国古代人文哲学思想(释、道、儒)恰恰可以被用来建构这一智能融合方法论。

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情况,为了使修学适用于不同的修学者(即提供“方便”),佛家产生了不同的修学法门。每个法门可以看作一种修学的方法论。禅宗六祖慧能在《坛经》中,将佛家的法门分为“觉、正、净”三门(亦被称为自性三宝)。以东土大乘佛家法门为例,觉门(如禅宗)强调上根利智、大彻大悟;正门(如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三论宗)则强调大量的经典阅读;净门(如密宗净土宗)强调修清净心。修学者结合自己的特点,从方便的某一法门入即可。

从上述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解决人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人类智能强调小样本的学习,关注灵感、天赋、创意、想象、悟性。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恰与佛家的觉门相似。而人工智能则重视大数据的机器学习,强调在过往经验的基础上再开拓创新。这一通过“阅读经典”(即,挖掘大数据、识别高阶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又与佛家的正门相近。对于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自身而言,其解决问题的“法门”确实不同。

佛家认为,法门平等,殊途同归,并无高下。《华严经》中言“主伴圆融”,认为对修学者而言,选择哪个法门进行修学,就应该称赞该法门为第一,以此法门为主;其他法门则是修学的伴,但是伴并不是第二。“自赞毁他”(称赞自己修学的法门却贬损其他的法门)是修学的大忌。这对于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亦是如此。二者都是解决问题的不同法门。若选择了其中一个法门(如人类智能),则应以此法门为主,其他法门(人工智能)为伴。若用此“主伴圆融”的思维对待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不同,自然不会陷入称赞人类智能贬损人工智能,或称赞人工智能贬损人类智能的对立局面。

除去法门平等、无高下之分之外,“主伴圆融”的思想还包含着殊途同归的理念。即,若修学某一法门到极致,达到“一门通”的境界,就可以以“一门通”举一反三达成“门门通”的效果。所以参悟真谛的禅宗觉门大师读起正门的佛家经典自然是毫不费力。事实上,这也与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Ph.D.)学位的设置颇为相近。当博士研究者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无论其修读的是哪一个专业,其最终的学位授予都是哲学博士。这代表着其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到了世界一流,为该领域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即,“一门通”),同时也掌握了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独立研究者。无论其从事任何其他专业的研究,仍然可以依照相应的方法论指引进行(即举一反三的“门门通”)。(www.xing528.com)

对于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而言亦是如此,一位在塑造传播领域具有极高造诣的塑造传播者也可与基于大数据机器深度学习建构的人工智能研究者华山论剑。事实上,诸多经典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的建构者往往具有扎实的人文社科的学习背景。在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建构过程中,来自目标问题领域的专家意见也往往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而通过人工智能有效、高效解决问题所获得的经验往往又可以启发指引人类智能的精进。这一点在象棋国际象棋围棋等棋类竞技领域亦非常明显,诸多棋类大师都非常希望与击败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棋手对弈,以期从中获得新知,继续提升自己的境界。在塑造传播领域,传统塑造者往往会从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的基于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当中汲取灵感,创造出全新风格的作品。

除去佛家,中国古代人文哲学思想在春秋以上,儒家道家总于易学。《易纬·干凿度》言:“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周易·系辞上》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程朱理学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见《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可以说“太极”这一“一分为二”的二元学说是儒家、道家的思想源头。阴与阳、日与月、真谛与俗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人工智能万能论与人工智能无用论莫不如是。

然而,要形成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智能融合(intelligence fusion),产生超越佛家“主伴圆融”的深度互补融汇,激发出解决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加一大于二”的合力,只进行“一分为二”的区分是不够的。《周易·系辞上》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德经》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源于易经太极学说的“由二生三”思想恰好可以指引智能融合方法论的建构:太极图一分为二、阴阳对立、黑白对称。双方都具备吸纳包容对方的能力。“由二生三”则是在己方的力量核心开绽出对方的眼,吸收彼此的看似对立的力量,从而形成相生相长、充满生命力的“三”。对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智能融合而言,恰恰是要在各自建构解决方案的核心融入对方的力量,才能真正达成聚力合一的效果。对于人工智能而言,需要大量融入领域专家意见和目标受众反馈。对于人类智能而言,则需要增加人工智能的辅助参考和引导启发。而当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问题(特别是塑造传播问题)的解决时,这一智能融合方法论需要以如下的模式作为落地的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