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书名培养阅读习惯,助力学科全面发展

书名培养阅读习惯,助力学科全面发展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种是关于周围世界的规律性的知识,另一种是学生为了进行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许多学生的阅读并没有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很多其他科目的教师也提出了相同的疑问。很快,教师们就发现低年级教学中有一个严重的缺点。那就是,在阅读课上,学生读得很少,而对于所读的东西他们很少讨论。阅读课常常被各种各样的教育性谈话、教育性因素所取代了。

书名培养阅读习惯,助力学科全面发展

我们全体教师经常聚在一起进行教学研讨,当大家讨论学生的阅读问题时,争论非常激烈。记得一位物理师说:“既然学生还不会阅读,不懂他所读的东西的意思,怎么能让他学好我的物理课呢?只有他们能一边阅读,同时一边思考所读的内容的含义,具备这样的阅读技巧,才能上好我的物理课。”

教育质量这个问题,一直在我头脑里面盘旋,为此我和教师们进行了一次谈话,谈话是这样开始的:这里有一到七年级孩子们的成绩。这些成绩说明什么呢?你们能看到:五至七年级不及格的人数比低年级多六倍,而能被评为优秀的孩子只有低年级的五分之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学生越学越糟糕,还是五至七年级的教师工作比低年级差呢?还是低年级教师们谎报了成绩?由区里统一命题的低年级测验卷子就在这里,成绩很好,一切正常。但是为什么到五至七年级,孩子们的考试情况就这么差?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变化?

同志们,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一个教师。我非常明白,不去深入分析造成这种令人不安的现象的原因,而只是一味地要求提高五至七年级学生的成绩,肯定会导致各种欺瞒行为。这半年来,我每天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每天听两节课,一节是低年级的,一节是五至七年级的。这半年来,有一种想法一直困扰着我:低年级和中年级学生的脑力劳动究竟有什么区别?也许这不一定能立刻解决成绩差异的问题,但我觉得自己已经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听课的时候,我会认真听学生们都在表达什么,在课堂上观察他们到底在做什么的时候,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每天都在强调要巩固知识,可是,对于孩子们来说,究竟什么才是知识?在我看来,知识这个概念是很广泛的,那我们要学的那些知识,到底应该是什么呢?

但当你仔细观察孩子们,知道他们想的、谈的、做的和议论的都是什么之后,就会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所理解的知识,有时候指的是截然不同的东西。一种是关于周围世界的规律性的知识,另一种是学生为了进行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当你仔细观察低年级的学生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他们使用一个人终生都靠它来掌握知识的那种工具。当然,这项任务在以后的教学阶段也不会消失,但在小学,它是居于首位的。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你会发现孩子们在认知上会有巨大的发展,他们会认知周围世界的很多规律。但是,低年级的主要教学任务,还是教会孩子们怎么学习,这才是他们应该掌握的最主要的能力。不教会孩子们怎么学习,后期他们在学习其他具体知识的时候就会一年比一年感到吃力;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的成绩也会慢慢下降乃至不及格,更会让人产生他们能力不行的直观印象。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低年级成绩还行,但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完全跟不上的原因。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掌握如何学习的方法,差距就在这里产生。

在低年级,我们总是过于谨慎,不敢大胆地把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放手交给孩子们,总觉得他们还太小,不一定明白,更多需要教师们高强度的辅助才能进行学习。但如果他们不熟练地掌握如何真正去学习这种工具,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全面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但非常矛盾的却是,到了高年级,教师却要求学生们更多地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教师甚至不考虑孩子们在这个阶段是不是真正具备这样的能力。

很多教师已经忘记了,即使是一种工具,仍然是需要经常打磨和调整的。到了高年级,教师们看不到很多学生手中的这种工具已经坏了,无法继续学习,却还是把一批又一批的新材料堆到学生的机床上,要求“快点加工,别偷懒,使劲干!”

那我们这里所说,对于孩子们来说异常重要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工具,或者说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呢?在我看来,这种工具包括五种技能:观察、思考、表达、阅读和书写。当然,这种划分是相对的,因为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是密切相连的,而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又是思想表达的源泉。而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是阅读的重要性。

事实上,教师们面对孩子们阶段性的成绩时,也经常困惑不解,这种困惑也会促使他们去不断思考,到底孩子们的差异都是怎么造成的,这中间都有什么因果联系?例如,五至七年级的各科教师(地理历史、自然、物理、化学、数学)在考察了学生的学习技能之后发现——许多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欠缺,导致他们根本没办法正确理解教材。以数学科目为例,原来,某些学生之所以不会解算术应用题,完全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或者曲解了题目意思。

更重要的是,许多学生的阅读并没有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我们看到,许多孩子在读课文时,他们把主要的精力都仅仅聚焦在阅读过程本身:他们全身紧张,浑身冒汗,生怕读错了一个词,或者碰上多音节的词念得不顺,因为他们完全不会把这些词和词组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和理解,也导致他们更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理解所读的文章的含义。如果我们只关注这些阅读的过程,即阅读的技巧——字词句是否读准确,是否流畅,那么早期看起来,阅读的效果似乎还是让教师们满意的,但正是这种表面上一切顺利的假象使低年级教师陷入迷惑之中。

我们全体教师经常聚在一起进行教学研讨,当大家讨论学生的阅读问题时,争论非常激烈。记得一位物理教师说:“既然学生还不会阅读,不懂他所读的东西的意思,怎么能让他学好我的物理课呢?只有他们能一边阅读,同时一边思考所读的内容的含义,具备这样的阅读技巧,才能上好我的物理课。”(www.xing528.com)

很多其他科目的教师也提出了相同的疑问。于是我们全体教师决定都来帮助低年级教师,解决孩子们的阅读能力问题,希望能帮助他们顺利掌握所需要的那种阅读技能。于是,不仅校长和教导主任去听课,其他各科教师都到低年级去听课,相应的低年级教师也到中年级和高年级去,看那里的学生对阅读工具掌握得怎么样。

很快,教师们就发现低年级教学中有一个严重的缺点。那就是,在阅读课上,学生读得很少,而对于所读的东西(不管是已经读的还是将要读的)他们很少讨论。阅读课常常被各种各样的教育性谈话、教育性因素所取代了。

后来,低年级的教师克服了这个缺点,开始把关注的重点聚焦在课堂和家庭应该阅读多少作品,阅读什么类型的作品,以及如何引导孩子们进行分析和讨论上。而中、高年级各科教师也开始注意,在自己的课堂上要做些什么工作,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纯熟而不是变钝。

全体教师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知识和孩子们完全独立地掌握知识的能力,是学生智力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在这个重大能力中,阅读能力绝对居于首位。

这种认知变成了大家统一的教育信念,因为教师们都认识到,没有它就谈不上创造性劳动和教育技巧。

我们全体教师近20年的研究表明,要使学生学会流畅地阅读,并理解阅读的内容,要使他们能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所读的东西,而不仅仅聚焦于怎样才能读得正确,那么,就必须让他们在低年级期间在课堂和家里朗读至少200小时以上,默读2000小时以上(包括课堂和课外阅读的时间)。而教师的工作则是要合理分配和安排好阅读这项工作进行的时间,校长和教导主任的重点则应当放在检查教师是怎样考察每个学生的个人阅读情况方面,从多方面促使阅读真正落实,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里所说的流畅快速的阅读,不是指一部分最有才能的学生所能达到的那种快速阅读,而是指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正常阅读。这种阅读是以中等能力的学生为标准的,阅读的速度是每分钟读150~300个单词

全体教师一旦认识了阅读能力的重要性,那么对怎样才能教会学生流畅地阅读,每个学生需要完成多少实际练习的研究,就属于校长和教导主任的工作范围了。

我们在分析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发现个别教师自己都没有很好地掌握这种能力。

我们还发现,个别教师自己在读课文时,并没有什么表情,他们自己就没有语感,不具备饱满的感情,以至于他们自己都不太能体会所读的东西在含义和情感上的微妙之处。为此,我们在低年级教师中,也组织了一个阅读讲习班。让教师们在讲习班里修炼了自己的既能理解又能流畅而有表情地朗读的能力。

为了让儿童顺利地进行学习,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教会他们怎样学习,只有这样,低年级教师才可能有所创造,而阅读是所有学习所必备的技能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得出的这些结论,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为了把它们确定下来,却是教育工作者们背后付出了多少劳动,进行了诸多探索的结果啊!

在全体教师中,对于学生顺利学习所必需的一些其他技能,需要确立明确的教育信念。因为,只有用统一的教育信念把各年级的教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共同关心学生的学习,使每个教师的个人创造,像一条条永不枯竭的溪流,最终才能汇聚成集体技巧、集体经验的巨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