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巵

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巵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巵①。孝文皇帝躬衣弋绨②,足履革舄③,以韦带剑④,集上书囊以为殿帷⑤,盛夏苦暑,欲起一台,计直百万⑥,以为奢费而不作也。犀象珠玉,虎魄瑇瑁,石山隐饰,金银错镂,麞麂履舄,文组彩緤,骄奢僭主,转相夸诧。箕子所唏,今在仆妾。富贵嫁娶,车軿各十,骑奴侍僮,夹毂节引。富者竞欲相过,贫者耻不逮及。是故一飨之所费,破终身之本业。

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巵

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巵。孝文皇帝躬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集上书囊以为殿帷,盛夏苦暑,欲起一台,计直百万,以为奢费而不作也。今京师贵戚,衣服、饮食、车舆、文饰、庐舍,皆过王制,僭上甚矣。从奴仆妾,皆服葛子升越,筒中女布,细致绮縠,冰纨锦绣。犀象珠玉,虎魄瑇瑁,石山隐饰,金银错镂,麞麂履舄,文组彩緤,骄奢僭主,转相夸诧。箕子所唏,今在仆妾。富贵嫁娶,车軿各十,骑奴侍僮,夹毂节引。富者竞欲相过,贫者耻不逮及。是故一飨之所费,破终身之本业。

【注释】

①巵(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②孝文皇帝:西汉文帝刘恒。躬:身,自身。弋:“黓(yì)”的省略,黑色。绨(tì):古代的丝织品,厚缯。③舄(xì):鞋。革舄:一般皮革制成的鞋。④韦:熟牛皮。⑤帷:帐幕。⑥直:通“值”。《汉书·文帝纪》:“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百万即百金。汉代以金重一斤为一金。⑦僭(jiàn):超越本分。指臣下冒用君上名义和器物。⑧葛子升越:又叫葛越,一种越地产的细葛布。升:古代布的经线八十根叫一升。一幅布内,升愈多布就愈细。⑨女布:女子布。据《后汉书·王符传》注引《荆州记》,秭(zǐ)归地方妇女织的一种细布叫女子布。筒中女布:指女子布。因女布用竹筒装运,故名。《艺文类聚》六十一引扬雄《蜀都赋》:“其布则筩中黄润,一端数金。”⑩细致:把缣(细绢)染为五色,细致而不漏水。见《释说·释采帛》。⑪冰纨(wán):像冰一样洁白透明的丝织品。⑫犀(xī):指犀牛角。象:指象牙。⑬虎魄:通“琥珀”。⑭石山隐饰:加工精巧做摆设的假山。⑮金银错镂:涂饰镶嵌金银。⑯麞麂(zhāngjǐ):两种像鹿的兽。此指以名贵皮革制作的鞋履。⑰组:用丝织成的带子。这里指装饰鞋边的丝带,俗称“牙条”。緤(dié):汪继培说,应作“屧(xiè)”,鞋垫。⑱箕子:殷纣王的叔父。唏(xī):叹息声。《淮南子·说山训》:“纣为象箸而箕子唏。”这句是说过去箕子哀叹帝王不该有的奢侈享受,如今富贵家的婢仆都习以为常。⑲軿(píng):屏车,妇女乘坐的带有帷幕的车子。⑳毂(gǔ):车轮中心的圆木,用以插轴承辐。这里代指车子。夹毂:形容随从众多。节:节制,使行使快慢符合礼仪。引:在车前引导。

【品读】

图12 汉文帝

古人云:勤俭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古人还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古人认为能否做到节制、节俭,是关系到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生存败亡的大事,不可轻忽。

传说尧的生活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正是由于尧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成为圣贤;宋襄公衣求蔽体,食求果腹,改革变法,鼓励农桑,而列春秋五霸;汉文帝在位23年,没有增加过任何宫室、车马、御服,室内帷帐不施文绣,要建一座露台,一计算要花上百万的钱,便打消了念头,终有文景之治唐太宗乘轻骑,住寒宫,减轻徭役,休养生息,才有贞观之治天下为家的盛世局面;宋太祖不但生活俭朴,还严格教育子女恪守节俭。

与之相反,中国历史上却有几位出名的亡国之君,他们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如夏桀爱吃山珍海味,平时所食必须是西北产的蔬菜,东海捕的鲸鱼,调味的佐料也得是南姜北盐,并有上千人为他种菜、捕鱼、运输、烹饪。他的奢靡行为终于激起了天下人的公愤,各路诸侯群起而攻之,夏朝灭亡;隋炀帝杨广当了皇帝后,纵情美色,大兴土木,滥设御宴,国库日益吃紧,使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隋朝仅二世而亡。国内如此,国外也不乏其人。法国国王路易十六醉生梦死,他的惊世名言是:“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路易十六拥有3000匹马,217部马车,150个穿着丝绒、佩戴着金饰的随身侍从,以及30位医生。王室在1751年一年的花费就达6800万银币——几乎占了政府总收入的1/4。他的奢靡生活最终激起了法国人民的群起反抗,甚至爆发革命。(www.xing528.com)

由此看来,历史上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特别是,成功的创业者大都经过艰苦奋斗阶段,所以都很勤俭节约,但对于守业者来说,由于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辛,容易贪图奢侈享乐,最终的命运必然是事业的衰败、国家的灭亡。这也是几千年历史所昭示的真理。以两汉而言,奢侈之风是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其出现大致在武帝之时。武帝之前,社会经济处于恢复阶段,社会上的“尚俭”之风流行。至武帝时,经济空前发展,出现了高消费的现象,消费观念开始向“崇奢”转化。到了东汉,奢侈之风进一步扩展,并有下移的趋势,普通百姓崇尚奢侈的风气越来越浓。正如王符所言,京城贵戚的衣服、饮食、车马、装饰和住宅,都超过了皇帝的规格,而贵戚的奴仆婢妾,其骄奢程度竟超过了主人。在这段文字中,王符极力描写了富豪之家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奢侈现象,旨在说明这种风气在东汉后期已经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而奢侈的生活是对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既没有任何实际功用还透支资源,造成贫富差距,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发展,甚至败家亡国。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王符的箴言既是对东汉后期浮华奢侈之风的严厉批判,也是对当时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严重警告,更是对后人的良言劝诫。而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今天,许多人不以铺张浪费为耻,反以为荣。一些人把奢华当作一种身份财富的象征,“奢侈浪费”俨然已经成为某些人的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时尚。动辄上千上万,甚至几十万元一顿饭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几十万元的一桌饭只是一个摆设,被人们欣赏之后,便成了泔水桶内的垃圾。这种行为完全背弃了传统美德,对现代文明来说,也应受到批评。由此说来,戒奢从俭仍应成为一种美德,一种态度,一种生活作风,一种治国方针。

【扩展阅读】

导言:司马光紧紧围绕“成由俭,败由奢”这个古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旁征博引了许多典型事例,对儿子进行耐心细致、深入浅出的教诲。他认为俭朴是一种美德,应大力提倡,反对奢侈腐化。

俭乃德之共,侈为恶之大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昔正考父饘鬻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楶藻梲,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鳅知其及祸,及戍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节选自李文泽、霞绍晖《司马光集》卷六九《训俭示康》,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