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易:天地之道及其在西安周易研究中的重要性

天易:天地之道及其在西安周易研究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5]所以,天易便是天地之道。[49]圣人将天地之中的“易”撰诸卦爻,便是要人见“易”。[54]张载将天道、造化、性命均归于“易”,认为若“不见易”,便不能“知天道”“识造化”。

天易:天地之道及其在西安周易研究中的重要性

张载解释《系辞上》“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时说:

《系辞》言“易”,大概是语《易》书制作之意。其言“易无体”之类,则是天易也。[43]

神易虽是一事,方与体虽是一义;以其不测,故言无方;以其生生,故言无体。然则,易近于化。[44]

“天易”是张载基于对《易经》一书的定位而提出的,指圣人通过《易经》展示出的天地之道。[45]所以,天易便是天地之道。故而张载认为:

易即天道,独入于爻位,系之以辞者,此则归于人事。[46]

《易》之卦爻象、辞所体现的是本天道而归于人事的理念,张载称之为“天人合一”。他认为“易,造化也。圣人之意,莫先乎要识造化;既识造化,然后其理可穷。”[47]易所蕴含的是“天道”“造化”,圣人撰《易》,便是要人“识造化”,然后穷天地之理,即天地之道。《系辞》认为“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张载解释为“天地设位则造化行于其中”[48]“‘易行乎其中’,造化之谓也。”[49]

圣人将天地之中的“易”撰诸卦爻,便是要人见“易”。张载认为:

易乃是性与天道,其字日月为易,易之义包天道变化。[50]

彼惟不识造化,以为幻妄也。不见易,则何以知天道?不知道,则何以语性?[51]

释氏之言性不识易,识易然后尽性,盖易则有无动静可以兼而不偏举也。[52](www.xing528.com)

不见易,则不识造化;不识造化,则不知性命。既不识造化,则将何谓之性命也?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陋也。人虽信此说,然不知能以何为有,以何谓之无。如人之言曰“自然”,而鲜有识自然之为体。观其几者,善之几也,恶不可谓之几。如曰:“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亦止言吉耳。“上交不谄,下交不渎。”人事不过于上下之交,此可尽人道也。且如孝弟,仁之本,亦可以言几;造端乎夫妇,亦可以言几;亲亲而尊贤,亦可以为几。就亲亲尊贤而求之,又有几焉。又如言“不诚其身”,不悦于亲,亦是几处。苟要入德,必始于知几。[53]

有谓心即是易,造化也,心又焉能尽易之道![54]

张载将天道、造化、性命均归于“易”,认为若“不见易”,便不能“知天道”“识造化”。不能“知天道”“识造化”便不能“语性”“知性命”。佛教徒因为“不识造化”,以为天地万物是“幻妄”;诸子百家不知造化之“几”,而妄言有无。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心并不能穷尽易所包含的造化之道。“造化”,即是“太和所谓道”,张载认为“学《易》者见此,谓之见易”。[55]张载所描绘的太和世界,是“太虚即气”的结构。

张载之“易”,是合天道人事一滚论之的。他认为:

天人不须强分,易言天道,则与人事一衮论之;若分别,则是薄乎云耳。自然人谋合,盖一体也;人谋之所经画,亦莫非天理耳。[56]

阴阳、刚柔、仁义,所谓“性命之理”。易一物而三才备:阴阳,气也,而谓之天;刚柔,质也,而谓之地;仁义,德也,而谓之人。[57]

阴阳,天道,象之成也;刚柔,地道,法之效也;仁义,人道,性之立也;三才两之,莫不有乾坤之道也。易一物而合三才,天人一。[58]

系之为言,或说易书,或说天,或说人,卒归一道,盖不异术,故其参错而理则同也。“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则于是分出人之道,不可以混天。鼓万物而与圣人同忧,此言天德之至也。与天同忧乐,垂法于后世,虽是圣人之事,亦犹圣人之末流耳。[59]

《周易》之道,是天道与人道为一体,又是对天地人三道的统一。其中地道、人道均以天道为本,而地道往往被天道所代表。此外,无论《周易》作为书,还是言说天道,或言说人道,其实都是一道,即以天道为根本。《周易》之书是展现天道的一种载具,而人道是由天道分出的,经由圣人的忧患意识来充分体现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