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安出土文物中的《周易》研究

西安出土文物中的《周易》研究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原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周原甲骨是近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很多考古工作者都纷纷发表文章探讨这些奇怪的数字,张政烺先生在一次学术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古代筮法和文王演周易》的演说。金文中三个数的字是《周易》中用三支爻表示的单卦,卜辞中六个数的字是《周易》中用六支爻表示的重卦。这一发现正是本文认为《周易》发源于陕西的有力文献证据。

西安出土文物中的《周易》研究

周原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周原甲骨是近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从1954年在山西省洪赵县坊堆村周代遗址中发现有字卜骨,到2003年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刻辞卜甲发现之前,全国各地已有10处遗址出土有周人甲骨,1956年,长安张家坡发现两片卜骨,每片也各有两组数字。1977年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西周宫殿基址,两坑井出土甲骨17275片,有字卜甲292片。甲骨都经过整修,卜甲的钻凿几乎皆为方孔,卜骨皆钻圆孔。甲骨十分残碎,字体非常细小,诸项特征均与殷墟甲骨有鲜明的差异。周原甲骨出土,甲骨上也有类似张家坡卜骨上的数字。这些奇怪的数字成了弥漫在古文字学界的一个谜。很多考古工作者都纷纷发表文章探讨这些奇怪的数字,张政烺先生在一次学术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古代筮法和文王演周易》的演说。张先生指出,这些奇怪的数字原来是筮数,是古代用数字表示的易卦。金文中三个数的字是《周易》中用三支爻表示的单卦,卜辞中六个数的字是《周易》中用六支爻表示的重卦。《周易》卦画用阴阳爻,而金文、卜辞中的易卦则用奇偶数。他当场把周原卜甲上的四组数字,依奇偶换算成阴阳爻,在黑板上写出蒙(坎下艮上)、蛊(巽下艮上)、艮(艮下艮上)、既济(离下坎上)四卦。几百年来蒙在这一串串数目字上面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了。与会者用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表达了他们对张先生学术见解的赞赏。长安西仁村西周时期陶拍上的数字卦,这都说明在商周时期存在一种官方成型的《易》,而其他数字卦可能是民间易或其他的卜卦或记录数字。

1987年9月,在陕西省淳化县石桥乡发现一件刻有筮数易卦符号的西周陶罐。陶罐上同时刻十一个筮数易卦且其排列有规律可循。此考古发现对筮数易卦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从出土文献来看,商周时代的甲骨卜文,只有卜卦,不见卜辞,第一次发现卜辞与卜卦的组合,是在周昭王时期的《中方鼎》铭文易卦中,但结合不紧密。卜辞和卜卦的完整结合是在周原扶风齐家村出土的编号02ZQ11A3H90:79的卜骨易卦中。这一发现正是本文认为《周易》发源于陕西的有力文献证据。《周易》在西周已基本定型,有的学者认为《周易》应该成书于战国初年,认为“中行氏”即战国时的“荀林父”,有的学者从语法等角度考察认为《周易》产生于“春秋开始后不到一百年”。我们认为这也恰好说明了《周易》成书的特点:《周易》是与时俱进的。《周易》在西周时期已经成书,但在战国时期,《周易》又有一次大的修正,不仅增加了九、六爻题,而且在内容上可能亦有所修改。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认为太史公在其《史记》当中所载“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只能证明文王在羑里推演过易,并不能说明《周易》就是产生在羑里。通过对《周易》概念的厘定,成书年代的探讨,《周易》中典故的历史人物及年代的分析,卦爻辞中的方言,以及陕西出土的历史文物足以说明,陕西是《周易》的发祥地,也是《周易》文化传播的源头,是丝路之路经典文化传播的源头。

【注释】

[1]本文为西安市社会科学资助项目题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经典文化起点探源”(17W89)。

[2]高亨:《周易古经通说》,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页。

[3]朱伯昆:《易学基础教程》,九州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www.xing528.com)

[4]司马迁:《史记》第三卷,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4页。

[5]李零:《〈周易〉的自然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263页。

[6]孔颖达等:《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2页。

[7]刘玉建:《周易正义导读》,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356-357页。

[8]陈力祥:《船山履卦之礼学意蕴》,载《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42页。

[9]王莹:《先秦〈周易〉传播特征考论》,载《新西部》,2013年20期,第8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