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中国人类学知识的积累

古代中国人类学知识的积累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了官方的史书,古代中国的地方志书也保存有丰富的人类学资料。以孔孟为核心的儒家在他们的哲学著作中不乏有关人及其特征的描述,可以称得上古代中国人类学人种知识的集大成者。这种对生命物质属性和胚胎发育的认识是基本正确的,其实算得上古代中国体质人类学知识的张扬。

古代中国人类学知识的积累

正如“中央”与“四方”体系的建立,生活中原的华夏族在记述本族文化时,也对周边“非我族类”的不同群体文化的多样性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很早就开始记录这些异文化的“他者”,形成了浩如烟海的人类学知识的文献

1.对周边地区和国家异文化的记载

对周边地区和国家异文化的记载是中原华夏族,即古代中华民族主体族群的人类学知识的积累。这些对异文化的文献记载,可以从正史、地方志和古代学者的著作中找到。

在商代甲骨文中,似乎已经出现了土方、羌方、鬼方、夷方等族群的身影。而成书于秦汉之际的《山海经》一书中,除了收录上古至周代的神话历史传说外,还有对相邻民族的风俗、祭祀饮食和服饰等情况的记载。

在中国的历代正史,特别是首创在纪传体史书中以专门篇章记录边疆民族情况体例的《史记》,开创了随后的大多数正史为边疆和四夷族群作传的传统,成为中国历代人类学资料记载中最为系统和完备的部分。

除了官方的史书,古代中国的地方志书也保存有丰富的人类学资料。如东晋永和年间常璩的《华阳国志》是现存最早的区域人类学资料记载。此外,古代学者的个人著作中也留下了大量的异文化记录。如唐代樊绰根据南诏的实地生活撰写的《蛮书》,南宋末年朱辅的《溪蛮丛笑》,明代邝露根据粤西改土归流写成的《赤雅》、萧大亨撰写的《北虏风俗》。明代以来,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有关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著述增多。如清代田雯的两卷本《黔书》,姚莹的《康楢纪行》对康藏习俗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李调元的《粤东笔记》则专卷介绍瑶、畲、黎等民族和疍民的情况。(www.xing528.com)

记载周边各国的文化与民族习俗的主要有两种人:一是到海外求取真经的佛教僧人;二是到东南亚等地出使的官员。他们在自己的旅行记载中留下了许多可贵资料。如东晋法显的《佛国记》、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唐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元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明马欢的《瀛涯胜揽》、明费信的《星槎胜揽》和明龚珍的《西洋番国志》等。

2.主体族群对自身文化的记载

儒家思想是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边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宗教体系。以孔孟为核心的儒家在他们的哲学著作中不乏有关人及其特征的描述,可以称得上古代中国人类学人种知识的集大成者。而成书于先秦的《黄帝内经》在其《灵枢·经脉》中描绘了胚胎生命的发展过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种对生命物质属性和胚胎发育的认识是基本正确的,其实算得上古代中国体质人类学知识的张扬。

3.少数族群对自身文化的记载

曾被主流族群视为“非我族类”的少数族群对自身文化留下了种类繁多的典籍或口传的古籍。如古代蒙古文三大历史著作——《元朝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记录了蒙古人从起源、兴起到蒙古帝国乃至北元时期的发展历史,反映了当时蒙古宗教、文学、习俗、医学及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情况。而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是这些民族的民族志资料,既反映了这些民族对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表现了民族的认知分类系统,同时还展现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