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建筑基础知识:古代与现代

中国建筑基础知识:古代与现代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中国古典建筑概述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古代文化曾经在世界历史上有着极其丰富而辉煌的成就,中国古代建筑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式已经基本确定。中国古代建筑在明清时期走向了另一个高潮,现存很多古建筑都是这个时期留下来的。

中国建筑基础知识:古代与现代

1)中国古典建筑概述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古代文化曾经在世界历史上有着极其丰富而辉煌的成就,中国古代建筑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我们的祖先和世界上其他古老民族一样,在上古时期都是用木材和泥土建造房屋,但后来很多民族都逐渐以石料代替木材,唯独我国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它形成了世界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独特体系。这一体系从简单的个体建筑到城市布局,都有着自己完善的做法和制度,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其他体系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是世界古代建筑中延续时间最久的一个体系。历史上这一体系除了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广为流传外,还影响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是世界古代建筑中传布范围广泛的体系之一。

我国古代建筑在技术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既丰富多彩又具有统一风格,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学习这些宝贵的遗产,可以为今后的设计和创作提供启发和借鉴。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可以从近百年以前上溯到六七千年以前的上古时期。在河南安阳发掘出来的殷墟遗址,是商代后期的都城,那时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遗址上有大量夯土的房屋台基,上面还排列着整齐的卵石柱础,并留有木柱的遗迹。我国传统的木构架形式在那时已经初步形成。从公元前5 世纪末的战国时期清代后期,前后共有两千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逐渐成熟,不断发展的时期。

图1-3 我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体系与其他国家以石料代替木材的建筑体系(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初步》,罗雪)

图1-4 我国古代建筑对亚洲各国的影响(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初步》,罗雪)

六七千年前到公元前21 世纪,是我国的原始社会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木骨泥墙和榫卯木建筑构件。例如,在陕西省的半坡遗址中已经发现了木骨泥墙的半穴居建筑,而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已发现当时的人们已经发明了榫卯木建筑构件,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河姆渡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已发掘部分长约23m、进深约8m 的木构件,木构件遗存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带有榫卯,有的有多处榫卯。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采用榫卯技术构筑的木结构房屋实例。

图1-5 西安半坡村原始社会方形房屋(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初步》,罗雪)

图1-6 浙江余姚河姆渡干阑式建筑(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初步》,罗雪)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是目前可确认的我国最早宫城遗址,它表明夏朝时期我国传统建筑的院落式布局已经开始形成。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式已经基本确定。河南省安阳发掘的殷墟遗址中发现了建造与夯土台基上的卵石柱础和木柱痕迹。2007 年浙江良渚发掘的古城有力地证明,这一时期,城市作为人类聚居地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可以说,从夏商周到战国时期,中华的建筑文明之花正含苞待放。

秦汉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建筑逐渐走向成熟的发端,“秦砖汉瓦”代表了当时建筑材料和构造的发展水平,在这个时期,中国已经有了完整的廊院和楼阁,建筑从上至下分为屋顶、屋身和台基,这也奠定了日后中国古建筑的基本雏形。作为重要的承重构件斗拱也出现了,斗拱帮助建筑的屋顶向四面延展并科学地将荷载传递给梁柱

图1-7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复原效果(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初步》,罗雪)

图1-8 汉代出土的明器,可见斗拱已成为楼阁中的主要构件(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初步》,罗雪)

图1-9 雅安高颐阙石建筑在东汉得到快速的发展,表现在石墓、崖墓的发展以及墓阙、墓祠、墓表、石兽、石碑(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初步》,罗雪)

图1-10 登封嵩岳寺塔(图片来源:《河南古塔》,龙志远)

图1-11 云冈石窟(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初步》,罗雪)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 年),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佛教建筑、佛塔出现了,使寺庙、塔和石窟建筑得到较大发展,产生了灿烂的佛教建筑和佛教艺术。中国的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内地,初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而后佛寺进一步中国化,不仅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

北魏时期建造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为15 层密檐砖塔,是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砖塔(图1-10)。自印度传入佛教后,开凿石窟的风气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图1-11)。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最繁盛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成熟时期。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公元857 年)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最完整的能够反映唐代建筑风貌的木构架建筑,如图1-12 所示。

佛光寺大殿单层七间,斗拱雄大,比例和设计无比雄伟庄严。大殿建于公元857 年,是公元845 年全国性灭法后的数年。佛光寺大殿是唯一留存下来的唐代建筑,而唐代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黄金时期。寺内的雕塑壁画饰带和书法都是当时的作品。这些唐代艺术品聚集在一起,使这座建筑物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唐代以后形成五代十国并列的形势,直到北宋又完成了统一,社会经济再次得到恢复发展。这一时期总结了隋唐以来的建筑成就,制订了设计模数和工料定额制度,编著了《营造法式》,由政府颁布施行。这是一部当时世界上较为完整的建筑著作。

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图1-13),生动记录了中国12 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手工业的繁荣推动里坊制解体后,东京街头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辽、金、元时代,建筑沿袭并保持了唐代的传统。

中国古代建筑在明清时期走向了另一个高潮,现存很多古建筑都是这个时期留下来的。比照唐代建筑,明清时期的建筑更加注重彩绘等装饰,特别是清朝时期的建筑极尽装饰繁华之事。

近百年来,由于我国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封建制度解体,新的功能使用要求和新的建筑材料、技术,促使建筑传统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古代建筑中的某些设计原则、完美的建筑艺术形象,在今后的建筑发展中仍将得到继承和发扬。

图1-13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初步》,罗雪)

图1-14 北京天坛祈年殿(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初步》,罗雪)

2)中国古典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民族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长期以来,不同地区的劳动人民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功能的需要来建造房屋,形成了各地区建筑的地方特点。由于各地区采用不同的材料和做法,因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建筑外形。

此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人口占90%以上,此外还有50 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聚居地的自然条件不同,建筑材料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又有着各自的不同宗教和文化艺术传统,因此,在建筑上表现出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

图1-15 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墙较薄屋面轻,木材用料也比较细,建筑外形相应轻巧玲珑(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初步》,罗雪)

图1-16 北方寒冷地区的墙较厚而屋面较重,用料比例相应粗壮,建筑外形也就显得浑厚稳重(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初步》,罗雪)

图1-17 各地区典型特色建筑(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初步》,罗雪)

3)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特征

(1)建筑外形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外形上的特征最为显著,它们都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个部分,而各部分的造型与世界上其他建筑迥然不同,这种独特的建筑外形,完全是由建筑物功能、结构和艺术的高度结合而产生的。(www.xing528.com)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一段北宋都料匠喻皓《木经》中的文字——“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图1-18 中国古代建筑外形的三分特征(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初步》,罗雪)

(2)建筑结构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的是木构架结构,木构架是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它的基本做法是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由几间组成。

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斗拱不仅在结构和装饰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制订建筑各部分和各种构件的大小尺寸时,都以它作为度量的基本单位。

斗拱由方形的斗、升,矩形的拱组成,一组斗拱称作一朵(宋)或一攒(清)。斗拱不仅在结构和装饰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是衡量建筑及构件尺度的计量标准,同时也是封建社会森严等级制度中建筑等级的象征。

斗拱在我国历代建筑中的发展演变比较显著。早期的斗拱比较大,主要作为结构构件。唐、宋时期的斗拱还保持这个特点,但到了明、清时期,它的结构功能逐渐减少,变成很纤细的装饰构件。因此,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时,又常以斗拱作为鉴定建筑年代的主要依据。

中国古代建筑的质量都由构架承受,墙并不承重。我国有句谚语叫作“墙倒屋不塌”,就生动地说明了木构架的特点。

斗口是坐斗上承受昂翘的开口,作为度量单位的“斗口”是指斗口的宽度。

图1-19 宋《营造法式》厅堂大木作示意图(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初步》,罗雪)

1—脊榑;2—叉手;3—顺脊串;4—平梁;5—上平榑;6—托脚;7—颵峰;8—四椽伏;9—中平榑;10—六椽伏;11—八椽伏;12—十椽伏;13—下平榑;14—牛脊榑;15—月梁(六椽伏);16—顺伏串;17—屋内额;18—由额;19—压槽方;20—飞子;21—檐椽;22—撩澹方;23—遮椽板;24—平棋方(祘程方);25—乳伏(月梁);26—柱头铺作;27—补间铺作;28—拱眼壁;29—阑额;30—剳牵;31—平暗;32—照壁板;33—门额;34—副阶檐柱;35—殿身檐柱;36—地伏;37—殿身内柱;38—合;39—承椽方;40—燕颔板

图1-20 斗拱的主要构成(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初步》,罗雪)

(3)建筑群体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如宫殿、庙宇、住宅等,一般都是由单个建筑物组成的群体。这种建筑群体的布局除了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或特殊功能要求(如园林建筑)外,一般都有共同的组合原则,那就是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置门窗。

规模较大的建筑则是由若干个院子组成。这种建筑群体一般都有显著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图1-22、图1-23)。个体建筑之间有的用廊子相连接,群体四周用围墙环绕。北京的故宫、明十三陵都体现了这种群体组合的组合原则,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在群体布局上的卓越成就。

图1-21 清式建筑斗口的十一个等级(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初步》,罗雪)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上的装饰细部大部分都是由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件经过艺术加工而发挥其装饰作用的。我国古代建筑还综合运用了我国工艺美术以及绘画、雕刻、书法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如额枋上的匾额、柱上的楹联、门窗上的棂格等,既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又具有我国浓厚的传统的民族风格。

图1-22 故宫1(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初步》,罗雪)

图1-23 故宫2(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初步》,罗雪)

彩画是我国建筑装饰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所谓“雕梁画栋”正是形容我国古代建筑的这一特色。明清时期最常用的彩画种类有和玺彩画(图1-24)、旋子彩画(图1-25)和苏式彩画(图1-26)。它们多做在檐下及室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彩画的构图都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为我国古代建筑增添了无限光彩。

图1-24 和玺彩画(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初步》,罗雪)

和玺彩画用于主要宫殿,以龙为主要题材,有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金琢墨和玺。色彩主调,蓝绿相间,如明间上蓝下绿,次间则上绿下蓝,梢间再反过来。

图1-25 旋子彩画(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初步》,罗雪)

图1-26 苏式彩画(图片来源:《建筑设计初步》,罗雪)

4)中国古典建筑对世界建筑的影响

梁思成先生曾说,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这文化而兴盛衰亡。世界上现存的文化中,除去邻邦印度的文化可算是约略同时诞生的兄弟外,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中国的建筑和中国的文明同样古老,我们的建筑也同样是最古老、最长寿的。

中国古建筑历史悠久,体系完整,以其独特的木结构体系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鲜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与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对日本、朝鲜和越南等亚洲国家有着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对欧洲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建筑的形式亦不例外,尤其是中世纪的日本建筑。其可分为三大样式,即和式建筑、唐式建筑及天竺式建筑。其中,所谓的唐式建筑即是源于中国宋元时期的建筑样式,而宋元文化中又以禅宗对日本的中世文化影响最大,故唐式建筑又称禅宗式建筑。此时中国文化的传入不但丰富了日本的宗教文化,更使日本的建筑文化迈入了一个新纪元,也使日本的各种艺术表现不论是建筑、庭园,还是传统茶道,都充满高度禅意创造了一个寂静且充满冥想的空间,使人心更加清澈、单纯。

欧洲国家最早认识中国始于13 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旅行家马可·波罗随父、叔沿陆上丝绸之路前来东方,游历中国17 年,以亲身经历撰述了《马可·波罗游记》。书中,中国以“东方乐土”的形象出现,描述了很多欧洲人从未见过的景象,如棋盘式布局的元代大都,雄伟、金碧辉煌的宫殿建筑,举止优雅身着丝绸的民众,治理国家的制度,以及遍地黄金、石炭等物质资源。这些描述引起西方人无限遐想,并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同时激发了众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东航寻访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决心和勇气,如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等。到16 世纪欧洲至东方的航线开辟以来,以及洛可可艺术在西方的兴起,中国的瓷器家具、丝绸等艺术品大量传入欧洲,使欧洲逐渐掀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式宫殿、园林和佛塔等传统建筑样式通过旅行者、商人、传教士以及学者传播进入欧洲。“中国风”始于17 世纪,在18 世纪中叶达到流行的顶峰,19 世纪之后逐渐消退。17 至18 世纪(清康乾盛世时期),欧洲大陆中国风,主要表现在艺术品、家具、室内装饰、建筑、园林设计中的中国元素和异域情调,此风格以法国、英国为引导,逐渐席卷其他欧洲国家。持续约2 个半世纪,至18 世纪达到顶峰,其影响范围遍及整个欧洲,上至帝王,下到普通平民,都竞相模仿建造中国式的园林和宫殿。一些著名的建筑师还特意考察了中国的建筑,深入分析了中国的建筑艺术。如英国著名建筑师威廉·钱伯斯(1723—1796)曾亲自到过中国广州,目睹了大量的中国建筑。在此基础上,于1757 年出版了《中国房屋设计》一书,后来于1772 年完成出版了《东方园林概论》。到19 世纪,“中国风”逐渐回落、消退,因欧洲诸国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风”并未将东方文化很好地融入西方建筑中,仅是模仿和搬用,引起他们重视的主要是中国建筑独特的造型,他们把中国建筑的外形及“元素”融入本国建筑中,后来发展到改造利用。也就是说,中国建筑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并没有被欧洲所理解,或者说欧洲与中国本身就具有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加之环境气候差异与建筑材料的使用,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建材不太适用于欧洲环境。所以,“中国风格”的建筑样式和元素在欧洲被改造利用以及19 世纪“中国风”消退,也是必然的了。但迄今,“中国风”在西方国家仍有所体现。

如果说中国古建筑对亚洲的影响是文化基因的影响,那么对欧洲的影响当为时代及文化现象的影响,这些影响充分体现了强大的中华实力,更让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

5)中国古典建筑保护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古典建筑,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以它独特的风格和传统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古建筑和其他一切历史文物一样,其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东西,不可能再生产、再建造,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因此,保护它们具有重要意义。

(1)古建筑是一种历史文化精神的载体

通过古建筑,可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某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因为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一旦破坏,就再难以恢复和接续。一座古代的建筑无论如何破旧,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千年的历史痕迹是无法被替代的。反之,一座当代的仿古建筑无论在外形上做得多么神似,但如果内在的历史遗迹几乎为零,其文化内涵肯定无法达到与古迹相同的高度。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将古建筑的历史因素进行完整的传承与表达,便是今天古建筑保护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再去欣赏古建筑时不应只关注其外在的美学特征,更应透过古建筑的砖墙看到其内在的文化魅力。

(2)古建筑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

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中国的古建筑艺术更是东方艺术的奇葩,它是老祖宗留下的富贵财富,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不但完全独立于西方建筑体系,更影响着周边国家的建筑特色,形成了东方古典建筑体系。参观中国古代建筑不仅可以感悟到其独特的魅力,更可以让国人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为我们曾创造出如此精湛的建筑艺术品而自豪。位于北京的故宫,建筑设计极为精湛,金碧辉煌的琉璃屋顶,莹白无瑕的玉石雕栏,殷红肃穆的宫墙殿柱蔚为壮观,使人感慨不已、浮想联翩。

(3)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对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古建筑在新时代要担当起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拥有独特的古建筑,那么该古建筑会在目的地形象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古建筑资源本身拥有的巨大品牌效应,可提高远距离游客的到访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这些名胜古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友人纷纷前来参观游览,为促进城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与此同时,也带动了城市道路交通和服务行业等相关部门的迅速发展。由此可见,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各地人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4)古建筑是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

中国的古建筑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极其丰富而辉煌的成就,在建筑布局、材料、施工、艺术装饰、传统风格等方面,是几千年来无数工匠在长期建筑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经验。这些古代技术成就,对现有的相关专业人员有着极大的启迪和示范作用,如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构建原理和它独特的防震方法,对现代结构抗震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