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落带藻华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消落带藻华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库区范围自三峡大坝至上游重庆市江津区共长668 km,重庆市主城区长江、嘉陵江等水体均处于大坝回水区内。三峡库区水体由于营养盐含量本身较高,同时流速的变缓使得营养盐进一步富集,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6]。近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市境内的70多条次级河流中,约有30%以上的水环境质量未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消落带藻华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三峡工程是全球发电量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大坝蓄水后沿江而上所形成的三峡水库是典型的河道型水库,自1997年开始蓄水后其水位逐步上升。1997年11月大坝合龙后,水位蓄水至75 m,库区内一切景观未受影响;2003年6月二期工程后,水位提高到135 m;2006年水位进一步提高到156 m;2009年三峡工程竣工,2010年开始试验性175 m蓄水,至此形成总面积1 084 km2,总库容达393亿m3的三峡水库。库区范围自三峡大坝至上游重庆市江津区共长668 km,重庆市主城区长江嘉陵江等水体均处于大坝回水区内。

三峡大坝175 m试验性蓄水后,为了兼顾蓄水、防洪及发电等功能性需求,在每年的枯水季(10月—次年2月),大坝将蓄水至175 m,从而保证发电的需求;而在每年的3月至5月,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丰水期,水位将降至145 m。在库区145 m低水位运行时,重庆主城区长江及嘉陵江等河流均处于自然流态;而在175 m高水位运行时,主城区河段均由自然流态变为典型的类湖泊流态[1]。在175 m蓄水期间,由于水位较高、流量较小,因此流速十分缓慢,水体中营养盐的滞留时间大为增加;在水文特征大幅变化的背景下,水体的纳污及自净能力也出现了较大变化[56]。(www.xing528.com)

三峡库区水体由于营养盐含量本身较高,同时流速的变缓使得营养盐进一步富集,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6]。当前,三峡库区内次级河流的水环境问题较为严重,许多河流交汇回水区和库弯区曾出现甲藻、隐藻、衣藻等藻华现象[57]。近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市境内的70多条次级河流中,约有30%以上的水环境质量未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其中总氮、总磷超标的河流主要有:濑溪河、龙宝河、梅溪河、梁滩河、苎溪河、小安溪河、五桥河、龙溪河等,在这类水体中由于营养盐较为充足,能够满足藻类大量生长的需求,因此富营养化发生的趋势有所增加[5]。库区内的次级河流藻华在三峡大坝蓄水前较少出现,然而从2003年5月一期蓄水后,藻华现象开始逐渐增多。2004年2月在长江秭归江段坝前发生甲藻“藻华”,藻类峰值密度达到2.73×106个/L;2004年7、8月和2005年4月香溪河下游以及河口区也分别发生严重的隐藻和硅藻藻华[58]。枯水期由于流量较小,为了满足发电的需求,在此期间库区将会逐步蓄水至175 m,受回水的影响,许多水体的流速变得更加缓慢,进一步导致库湾和部分支流污染物扩散较慢,N、P等营养盐含量迅速升高,泥沙沉降,水体悬浮物含量降低,水体各层得到了充足的光照[59]。另一方面,由于硅藻等喜低温的特性,使得香溪河及高岚河库湾在早春多次爆发小环藻和拟多甲藻藻华[60]。2006年9月二期蓄水后,最高蓄水水位提升至156 m,由于水位升高,库区进一步向上游扩展,长江干流库尾已达重庆市区郭家沱附近。随着水位的进一步提高,库区各级支流河口水文条件复杂化,云阳小江、大宁河以及嘉陵江等支流也陆续出现了藻华现象,冬春季一般为硅藻藻华,而夏秋季以隐藻、绿藻、蓝藻藻华居多[61]。随着水体水文条件的变化和富营养情况的加剧,在2008年大宁河甚至爆发了冬季蓝藻藻华,打破了蓝藻藻华多在水温较高的夏秋季发生的一般规律,充分预示着在复杂水文水利条件下,三峡库区水体藻华爆发的不确定性,以及各级支流从富营养化程度较低的硅-绿藻型向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硅-蓝藻型水体转变的趋势[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