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众意见表达与转基因议题的研究

公众意见表达与转基因议题的研究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受众的意见表达行为逐渐成为舆论研究和舆情研判的重要研究领域,尤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便利与广泛应用,对公众意见表达的研究方兴未艾。公众在社会当中的意见表达是否充分、理性、有效是衡量民主的重要标准。因此,对于敌意媒体效果的研究,最终也指向受众对于转基因议题的意见表达式参与行为。

公众意见表达与转基因议题的研究

近年来,受众的意见表达行为逐渐成为舆论研究和舆情研判的重要研究领域,尤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便利与广泛应用,对公众意见表达的研究方兴未艾。意见表达相关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意见表达的行为,为舆论形成等研究提供了有用的数据材料,而对于意见表达的理论探讨,也日益受到重视。

公众在社会当中的意见表达是否充分、理性、有效是衡量民主的重要标准。廖圣清通过对意见表达影响因素的考察,认为应该将公众意见表达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与公众意见表达机制的分析联系起来思考。[49]而过去对于公众意见表达研究的一些经典的理论,对我国公众的意见表达研究也有一定启发。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公众意见表达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应该聚焦于三个维度中,一是公众意见表达的动因,二是有关议题的特征,三是公众个体的特征。

敌意媒体效果影响下的意见表达探讨而言,一是集中于敌意媒体效果影响下的公众意见表达动机与表达目的,二是集中于敌意媒体效果对意见表达的间接影响,三是聚焦于个体在敌意媒体效果影响下的表达渠道和空间。对于意见表达的考察,则是基于前文对敌意媒体效果和敌意媒体效果影响的检测,并在此基础上主要思考和回答以下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一:受众在过去就转基因议题的意见表达频率如何?不同立场的受众在相同议题的表达频率上是否存在差异?

研究问题二:受众是否因为敌意媒体效果的出现而提高了意见表达的 意愿?

研究问题三:敌意媒体效果影响下的受众意见表达集中哪些渠道和 空间?

就我国受众意见表达而言,我国公众的互联网表达分为三个阶段:1995~ 1997年为网络信息传播的酝酿阶段与起始阶段;1998~2002年为网络上公众使用舆论力量的初始显现阶段,在这阶段,我国网络媒介的使用者大量增加,网络当中的舆论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使部分在传统媒介当中不被注意的信息得到关注,并引发了强烈的讨论与舆论压力,进而影响到现实当中事件的发展与转向;2003~2004年,网络当中的公众意见表达又走向高点和新的格局。[50]到目前为止,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参与媒介信息生产对公众来说已不再是陌生的事务,网络当中,公众的意见表达更是呈现多元化、多媒体、多平台的趋势。(www.xing528.com)

与媒介技术条件发展相对应,在传统媒体时代,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在现实社会中的落实和履行往往因一些主、客观因素而受到限制。而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使受众通过网络技术形成线上表达与线下参与之间的互动与互补,进而使公众将现实生活与媒介技术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改变了公众以往的集结和互动方式,一方面又促进了公众的表达与参与。新的媒介技术革命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极大地降低了普通大众参与表达的门槛。受众改变了原来单纯作为媒介内容消费者的身份,转而参与其中,成为媒介内容的创造者。意见表达主体多元化的出现,更使得意见表达渠道的多元化、意见多元化和空间的多 元化。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公众意见表达的平台与技术都得到了延展,但研究发现,在过去,中国公民整体的意见表达与政治参与并不活跃,只有在个人遭遇到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实际问题时,公众参与的可能性才会上升。[51]公众的意见表达不仅与个人的媒体的使用状况相关,也受到基于“资源模式” 的个人基本背景、社会网络与社会交往的影响,还受到基于受众个人“心理模式”的个体感知的影响。一般而言: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高低、对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个人的政治效能感的强弱、社会交往的活跃度以及媒介使用行为,都对个人的表达意愿有影响。

一方面,正如麦克卢汉所言,新媒体极大地延伸了人体,扩大了人们视野和范围,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都受到极大拓展。另一方面,受众意见表达也面临着渠道多元化、主体多元化、内容多元化之外的泛化、碎片化和低质化的困境。意见表达的无序化不仅会对正在发生的事件产生负面影响,有时还可能激化矛盾,造成持续的社会影响当意见表达的“井喷”和“极化”现象。

就以往研究而言,对于意见表达研究的概念与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另外,从研究方法而言,测量公众的意见表达是所有相关研究将面临的首要问题。其次,从研究议题而言,虽然在相关意见表达的研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基于社会冲突性议题的个案研究,但个案选择大多集中围绕于“媒介使用”(media use)和“政治参与”(political participation)范畴,对于科学议题关照较少。

在敌意媒体效果的研究中,前期的研究都曾涉及公众的社会事务参与和意见表达式的参与方式,因为舆论研究是传播学实证研究当中的重要阵地。本书则认为,在敌意媒体效果的研究中,受众会因敌意媒体效果而产生情绪方面、政治效能感方面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与受众的意见表达紧密相连,受众会因受到“媒介愤慨”等情绪而产生对应行为,目的在于“纠正”媒介报道存在的不公正;另外,政治效能感又与受众的意见表达行为紧密相连。因此,对于敌意媒体效果的研究,最终也指向受众对于转基因议题的意见表达式参与行为。即受众在敌意媒体效果影响下的意见感知、产生的情绪和政治效能感对于其意见表达有什么样的影响?其表达意愿和表达渠道具有怎样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