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物联网技术的起源与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究

物联网技术的起源与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究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当年,美国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两大重点。2013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纵观物联网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物联网技术也由最初的互联网、RFID技术、EPC标准等转变为包括了光、热等传感网、GPS/GIS等数据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为实现全世界人与物、物与物实时通信的应用技术。

物联网技术的起源与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究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学院阿什顿(Ashton)教授于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的,其理念是基于RFID、电子代码(EPC)等技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物联网)。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主动进行交换。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009年1月,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作为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当年,美国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两大重点。(www.xing528.com)

2011年11月28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2013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政府及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是在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可比拟的。

纵观物联网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物联网技术也由最初的互联网、RFID技术、EPC标准等转变为包括了光、热等传感网、GPS/GIS等数据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为实现全世界人与物、物与物实时通信的应用技术。[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