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中国人的分辨活动与观念

古代中国人的分辨活动与观念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人的分辨活动早在旧石器时期即采集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就目前所能获得的比较可靠的资料来看,中国人大量的分辨活动最早反映在《山海经》这部典籍之中。吕子方的研究表明,《山海经》中的许多内容与药物知识有关。分类间接地说是观察的延续,直接地说是分辨的延续,确切地说,就是在对各种观察对象加以分辨的活动中产生的。

古代中国人的分辨活动与观念

中国人的分辨活动早在旧石器时期即采集年代就已经开始了。我们知道,中国自然地理独特,生物群落丰富,这为采集活动和分辨思维的展开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前提条件。

就目前所能获得的比较可靠的资料来看,中国人大量的分辨活动最早反映在《山海经》这部典籍之中。由于这部著作所记载的内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采集活动及其知识密切相关,因此,分辨活动同样也会在其中清楚地体现出来。例如:

《南山经》之首曰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南山经》)(www.xing528.com)

具体地,从《山海经》自身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来看,其分辨活动主要体现在两大知识领域,即地理知识和生物知识,例如:“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南山经》)“又南水行九百里,曰踇隅之山,其上多草木,多金玉,多赭。有兽焉,其状如牛而马尾,名曰精精,其鸣自叫。”(《东山经》)这些资料指示了某一地区或区域的主要动植物种类、特征以及矿物基本特征、利用价值,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地理知识的意义或性质。而也正是在这一地理划分过程中,更为精细的与植物和动物知识相关的分辨思维与方法逐渐产生了,例如:“有草焉,其名曰黄雚,其状如樗,其叶如麻,白华而赤实,其状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西山经》)“有兽焉,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獆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食之不,又可以御百毒。”(《北山经》)“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赤若丹火,善詈。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有草焉,员叶而无茎,赤华而不实,名曰无条,服之不瘿。”(《中山经》)类似的描述和记载在《山海经》中可以说是不胜枚举。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早期思维与知识活动之间的紧密关系。而早期的“类”观念很可能就是在地理知识和生物知识(包括植物知识和动物知识)的积累过程中产生的。(12)

另外,关于分辨及其与采集的关系,我们如将许多零散的资料特别是那些神话传说资料汇拢和串联起来加以解读,或许能够得到更深刻的印象和认识。如《山海经》:“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海内西经》)“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大荒西经》)在这里,无论是“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还是“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都表明早在采集和狩猎年代,原始人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药物知识。吕子方的研究表明,《山海经》中的许多内容与药物知识有关。(13) 又根据赵璞珊的统计,《山海经》中有药物132种。(14) 而我们知道,原始或古代先民之能掌握如此丰富的药物知识,其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尝”,如: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太平御览》卷七二一引《帝王世纪》)。其实,从更大的范围讲,不仅是药物,凡一切食用之物皆需要“尝”,如:“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新语·道基》)“(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而这所谓的“尝”,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分辨,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辨别和识别。分类间接地说是观察的延续,直接地说是分辨的延续,确切地说,就是在对各种观察对象加以分辨的活动中产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