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淮南子》的观点:道与宇宙生成演化;学科特殊使用理

《淮南子》的观点:道与宇宙生成演化;学科特殊使用理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淮南子》就遵循老子的思想用“道”来解释宇宙的生成与演化,如“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有些学科对于“理”有特殊的使用,如地理学中的“地理”,医学中的“腠理”,其都有机理、规律的含义。以“地理”为例,据研究,这一语词最早见于《管子·形势解》:“上逆天道,下绝地理。”“道穷则反,归乎坤元,恒顺地理,承天布宣。”

《淮南子》的观点:道与宇宙生成演化;学科特殊使用理

“道”在秦汉时期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这首先与汉初时期崇尚道家思想的氛围有关。汉初的黄老学派继承了道家的思想,“道”自然是其核心概念,并且是最高的范畴。如帛书《黄帝四经》中讲:“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者,处于度之内而见于度之外者也。处于度之内者,不言而信;见于度之外者,言而不可易也。”(《经法·名理》)“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测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形。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道原》)《淮南子》也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如“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文训》)汉代还有其他一些思想家也将“道”这一概念作为概括万物的最高范畴。如贾谊说:“德之有也,以道为本,故曰:‘道者,德之本也。’……德生于道而有理,守理则合于道,与道理密而弗离也,故能畜物养物。”(《新书·道德说》)扬雄说:“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兼三道而天名之。”(《太玄·玄图》)王充主要是讲“气”,但因天道自然无为的立场也必然会涉及“道”,如他说:“物自生,子自成,天地父母,何与知哉?及其生也,人道有教训之义;天道无为,听恣其性。”(《论衡·自然》)

在科学思想中,“道”这一概念尤多见于天文学与医学等学科之中。《淮南子》就遵循老子的思想用“道”来解释宇宙的生成与演化,如“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文训》)又如“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原道训》)“道”在这里具有本原的含义。而《黄帝内经》则用“道”来阐述生命与健康理论,如“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又如“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四气调神大论》)“道”在这里具有法则的含义。

可见,无论是哲学思想,还是科学思想,汉代对“道”概念的使用主要都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并且主要是集中在前期,也即黄老道家占主导地位的时期。(www.xing528.com)

秦汉时期还有一个概念值得一提,这就是“理”。这里主要从与知识相关的角度予以考察,而这样考察的目的就在于我们由此能够了解以后思想与知识活动中这一概念的早期知识线索。“理”这一概念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在荀子韩非的思想中,都使用过这一概念。如《荀子》中讲:“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韩非子》中讲:“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解老》)这些都是从事物性质、规律的意义来解释“理”这一概念,具有知识论的特征。汉代一些知识与思想活动的“理”观念与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继承了这一传统。《淮南子》中就多次使用到“理”这一概念,例如:“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夫推而不可为之势,而不修道理之数,虽神圣人不能以成其功,而况当世之主乎!夫载重而马羸,虽造父不能以致远。车轻马良,虽中工可使追速。是故圣人举事也,岂能拂道理之数,诡自然之性,以曲为直,以屈为伸哉?”(《主术训》)在这里,“理”明显有着自然规律的含义,并且从这段论述中也可以看出,《淮南子》明显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荀子的思想。

有些学科对于“理”有特殊的使用,如地理学中的“地理”,医学中的“腠理”,其都有机理、规律的含义。以“地理”为例,据研究,这一语词最早见于《管子·形势解》:“上逆天道,下绝地理。”以后又见于《易传·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汉代沿用了这一概念。如《淮南子·泰族训》中说:“俯视地理,以制度量。”尤其是《汉书·地理志》,更直接以“地理”一词来命名。我们应当看到,以上这些论述与文献中的“地理”概念并非纯粹只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其中实际包含着哲学的基本观念。此外,《周易参同契》中使用“理”也较多,例如:“赏罚应春秋,昏明顺寒暑。爻辞有仁义,随时发喜怒。如是应四时,五行得其理。”“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初正则终修,干立未可持,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道穷则反,归乎坤元,恒顺地理,承天布宣。”这不仅反映了炼丹术对于“理”这一语词概念的特殊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这一概念的发展趋势,即向更广泛的知识领域的延伸,而到了一定的时候,这种延伸或发展就会引起质变。不过总体而言,“理”的知识论意义在汉代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