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哲学与科学思想:隋唐时期的气概念

中国古代哲学与科学思想:隋唐时期的气概念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来看隋唐时期科学思想中的“气”概念,在这里我们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对于中国传统医学来说,“气”始终是一个重要概念,但据俞慎初的研究,隋唐时期的孙思邈却将气论思想与印度医学中的“四大不调”学说结合起来,由此为“气”概念及其思想提供了新的解说。在隋唐时期,“气”对于中国传统儒家哲学思想来说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这其中又以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最具代表性。

中国古代哲学与科学思想:隋唐时期的气概念

先来看隋唐时期科学思想中的“气”概念,在这里我们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对于中国传统医学来说,“气”始终是一个重要概念,但据俞慎初的研究,隋唐时期的孙思邈却将气论思想与印度医学中的“四大不调”学说结合起来,由此为“气”概念及其思想提供了新的解说。(7) 孙思邈这样讲道:“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强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又云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须治而愈;一百一病,虽治难愈;一百一病,真死不治。”(《千金要方》卷一《论诊候第四》)事实上,古代印度的“四大”很类似于古代中国的“五行”。孙思邈将这一学说引入他的医学理论,这不仅是不同文化的科学传统之间的交流,也是不同文化的哲学或思想传统之间的交流。除医学外,另如邱光庭对于潮汐的解释也使用了“气”的概念,这也可以说是将“气”这一概念用于了一个新的知识领域。他说:“地之所处,于大海之中,随气出入而上下。气出则地下,气入则地上。地下则沧海之水入于江河,地上则江河之水归于沧海。入于江河之谓潮,归于沧海之谓汐。”(《海潮论》)

在隋唐时期,“气”对于中国传统儒家哲学思想来说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这其中又以柳宗元刘禹锡二人最具代表性。例如柳宗元说:“本始之茫,诞者传焉。鸿灵幽纷,曷可言焉!曶黑晰眇,往来屯屯,厖昧革化,惟元气存,而何为焉!”(《天对》)柳宗元的这一表述体现了一种源自王充的元气自然论的思想。柳宗元又说:“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是虽大,无异果蓏、痈痔、草木也。……天地,大果蓏也;元气,大痈痔也;阴阳,大草木也。”(《天说》)在这里,无论是从宇宙起源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宇宙结构的角度考虑,柳宗元都视“气”为基本的物质形态,并且我们也看到柳宗元通过自然知识或现象来论证世界的物质性。与柳宗元一样,刘禹锡也继承和坚持了元气自然论的思想。如刘禹锡说:“浊为清母,重为轻始。两仪既位,还相为庸。嘘为雨露,噫为雷风。乘气而生,群分汇从,植类曰生,动类曰虫。倮虫之长,为智最大,能执人理,与天交胜,用天之利,立人之纪。”(《天论下》)我们在这里看到刘禹锡也是以元气自然论为基础,对自然和人类的发生发展历史作了符合科学的描述。(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