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科学哲学中气概念与知识的联系

中国古代科学哲学中气概念与知识的联系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即使是在理学家那里,“气”这一概念同样也在思考中被加以广泛应用。而“气”在朱熹的哲学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重视。虽然朱熹在涉及理气关系问题上讲:“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但其实朱熹同时也十分强调理气的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在这里,“气”显然得到了重视,并且其有着具体知识的依托。总之,如果我们更注意朱熹思想的知识背景,我们对它的解读也会更加全面和客观。

中国古代科学哲学中气概念与知识的联系

即使是在理学家那里,“气”这一概念同样也在思考中被加以广泛应用。

例如程颐讲:“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更何复资于既毙之形,既返之气,以为造化。”(《程氏遗书》卷一五)而“气”在朱熹哲学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重视。虽然朱熹在涉及理气关系问题上讲:“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未有天地之间,毕竟也只是理。”(《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并且学者们也通常据此来推断朱熹的哲学立场,将其概括为理先气后、理本气末。但其实朱熹同时也十分强调理气的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如他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朱文公文集》卷五八《答黄道夫》)又说:“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朱子语类》卷六二《中庸一》)在这里,“气”显然得到了重视,并且其有着具体知识的依托。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朱熹有很深刻的宇宙论和天文学思想,我们应当看到,朱熹所谓理先气后、理本气末在很大程度上是就宇宙起源状况而言的,也就是说,在朱熹看来,宇宙的起源阶段还谈不上“气”,但却有“理”。这一思想与老子和《易传》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与《淮南子》和张衡《灵宪》的宇宙论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这种理论或思想从宇宙起源或天文学的角度来看无疑具有猜测的合理性(也就是从混沌的“道”到初开的阴阳二“气”),但它一旦被加以哲学解读,就会生出立场问题。事实上,我们还要看到,朱熹对理气关系的解释其实是很谨慎的,如他说:“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这里的“推上去”就是指宇宙混沌未开之时。而一旦天地剖分,则“气”变得至为重要,例如:“天以气而依地之形,地以形而附天之气。天包乎地,地特天中之一物尔。”(《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天地之气,无处不到,无处不透,是他气刚,虽金石也透过。”(《朱子语类》卷五二《孟子二》)这些看法总体上说与前人在科学意义上的宇宙理论是相同甚至一致的。总之,如果我们更注意朱熹思想的知识背景,我们对它的解读也会更加全面和客观。(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