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哲学:意会知识分类解析

科学哲学:意会知识分类解析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信任构成了意会知识转移的前提条件。另外,柯林斯认为,获得意会知识的关键,是加强实验室之间的互访。柯林斯据此推测,把意会知识划分为下列五种类型[27]:隐知识,指的是文献中未记载的而实验者又不想告诉别人的窍门

科学哲学:意会知识分类解析

3.2.2 意会知识的分类

柯林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意会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为了澄清波兰尼对意会知识的某些误解,在探测引力波的系列实验(特别是探测蓝宝石的质量因子实验)中,从分析科学家的行动入手讨论了意会知识的转移过程。在探测引力波的实验中,最关键的实验步骤是建造干涉仪。对建造干涉仪来说,关键在于材料的选择。通常,认为蓝宝石是最适合的材料。这样,关于探测蓝宝石质量因子的实验便进入到了柯林斯视野中。

大约二十多年前,由莫斯科大学(Moscow State University)的物理学家布拉津斯基(Vladimir Braginsky)率领的研究小组,声称他们在室温下测到了蓝宝石的质量因子。之后,西方的很多实验室[包括美国加利福尼亚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澳大利亚佩斯大学(Perth University)以及格拉斯哥大学(Glasgow University)的许多实验室]都曾复制过莫斯科小组的实验。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一家实验机构能够得到与莫斯科小组相同的实验结果。于是,西方的实验室便对莫斯科小组实验结果的真伪产生了怀疑。后来,终于有一家美国实验室测到了与莫斯科小组相同的质量因子。这样,对莫斯科小组的怀疑便不攻自破。

通过柯林斯从实验操作本身以及社会背景两个层面上反思整个事件的经过,他发现:从实验操作的层面上看,(1)这个实验既没有违反科学定律,也没有违反任何科学发现;(2)这个实验所选取的材料决定了材料在振荡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能量的耗散(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实验室得到的读数往往偏低的原因);(3)这个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尝试性的实验,实验方法不同也会导致结果的差异;(4)选取的蓝宝石材质不同也会导致测到的读数不同。[23]也就是说,柯林斯认为,实验本身并不是导致西方实验室不信任莫斯科实验室的根本原因。

柯林斯进一步从社会背景的层面上分析,发现:(1)当时的苏联西方世界正处于冷战时期,财政的紧张使苏联不得不缩减对科学经费的投入,而当时西方的科学家与苏联的科学家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得许多西方的科学家对苏联的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并不十分了解。(2)就莫斯科大学的实验室来说,他们的领导者布拉津斯基本人是以其在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器方面的贡献为人熟知的,而非质量因子的测量。[24]柯林斯基于对上述事实的分析,认为既然实验操作没有太大问题,那么导致西方实验室不信任苏联实验室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问题。他相信,只要跨越了这道障碍,那么苏联与西方的实验小组很快便能架起信任的桥梁

果然,当事件发展到1998年,澳大利亚的格拉斯哥大学终于首先派出专家到莫斯科大学学习,这样便打破了俄罗斯与西方世界在实验上互不信任的僵局。莫斯科大学也随即派出专家契诃夫(Chekhov)来到了格拉斯哥大学进行访问并指导实验。有意思的是,在随后的实验中,尽管契诃夫的来访并没有帮助格拉斯哥大学测到质量因子,并且契诃夫的实验手法也与格拉斯哥的实验小组有很大的差别,甚至契诃夫也会在实验中出错。(例如,当契诃夫离开格拉斯哥的实验室后,他遗留了一块蓝宝石。用这块蓝宝石测到的质量因子与莫斯科大学所声称他们测到的质量因子并不相符,当格拉斯哥的实验室成员发电子邮件给契诃夫询问原因时,契诃夫竟然说是那块蓝宝石的质量不好!)但是,格拉斯哥大学竟然说他们相信莫斯科大学的实验结果了!尽管后来通过美国的实验,最终证明了俄罗斯的实验结果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验失败的前提下,格拉斯哥的实验小组为什么会选择相信契诃夫、甚至是莫斯科的实验小组呢?(www.xing528.com)

柯林斯通过走访发现,原来是在格拉斯哥的科学家与契诃夫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契诃夫的细心和诚实的品德感染了格拉斯哥的科学家。他们先是相信契诃夫本人,继而相信俄罗斯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例如,当柯林斯采访格拉斯哥的科学家时,其中的一位科学家这样说道:“当你和某人一起工作时,你只能选择要么相信他,要么不相信他。契诃夫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他说的话最终都被证明是对的。”柯林斯基于上述分析认为,复制实验的关键是信任。[25]也就是说,只有让科学家相信你的实验结果,他才会重复你的实验。因此,信任构成了意会知识转移的前提条件。另外,柯林斯认为,获得意会知识的关键,是加强实验室之间的互访。[26]如果没有格拉斯哥大学的俄罗斯之行、没有契诃夫的来访,那么可想而知西方实验室是永远也不会相信俄罗斯实验室的实验结果的。如果没有相互的了解,就不存在知识的流动,就更不要说意会知识了。

在分析了意会知识产生条件的基础上,柯林斯进一步分析了意会知识的构成问题。此时,关于复制蓝宝石实验结果的差异性引起了柯林斯的注意,通过对实验细节的分析,柯林斯注意到:(1)在测量蓝宝石的质量因子的实验中,需要用夹子将蓝宝石固定,但是该使用多少夹子、该夹多深,在文献中并未提及。(2)要测量蓝宝石的质量因子,就需要把蓝宝石用绳子吊起,使它保持绝对的平衡。然而,将蓝宝石吊起的绳子究竟应该多长?格拉斯哥小组用来系蓝宝石的绳子很长,契诃夫采用的绳子却很短。(3)在悬挂蓝宝石的材料方面,契诃夫选用的是中国的丝绸(Chinese silk),而格拉斯哥小组采用的则是钢琴的琴弦(steel piano wire)。(4)测量时要使蓝宝石避免受任何振动的干扰,就需要将蓝宝石置于真空腔内,要使真空腔保持真空状态,就要抽尽里面的空气。格拉斯哥小组用来抽空气所花费的时间非常长,但是契诃夫所花费的时间却很短。(5)两个小组最显著的一个差别是语言差异。尽管都使用“科学语言”,但是格拉斯哥的实验小组成员讲英语,而俄罗斯的实验小组成员讲俄语(如契诃夫)。柯林斯发现,这些实验细节上的差异,是在任何公开发表的文献、书本或者实验操作指南中都找不到的。那么,是否这些差异就是导致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呢?!

柯林斯据此推测,把意会知识划分为下列五种类型[27]:(1)隐知识(concealed knowledge),指的是文献中未记载的而实验者又不想告诉别人的窍门或实验细节。(2)不匹配的显著性(mismatched salience),指的是不同的小组采取的变量或实验方法不同。例如,实验者A不知道应该跟实验者B说什么,实验者B也不知道该问实验者A些什么的情况。(3)实指知识(ostensive knowledge),指的是文字、图表或照片等未能传达的信息。(4)未被认知的知识(unrecognized knowledge),指的是实验者A在实验操作时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而实验者B在重复他的实验时也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于是在不经意间某些重要的知识已经被转移了(但这种情况并不是常常发生的)。(5)未被认知/不可认知的知识(uncognized/uncognizable knowledge),指的是人天生就有的能力。

对这五种类型的意会知识做进一步分析,柯林斯认为:对于第一种类型的意会知识来说,只要加强实验室之间的互访,就能获得。对于第二种类型的意会知识来说,只要加强沟通,也能掌握。至于第三种类型的意会知识,只要别人从旁稍加指点也很容易掌握。对于第四种类型的意会知识的获取以前曾经发生过。那么,只剩下第五种类型的意会知识了。但是,对此种类型的意会知识来说,柯林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知识也能与人分享,即转化成明确的知识。柯林斯基于这样的认识认为,意会知识是可以、至少部分的意会知识是可以转化成明确知识的。这样,便推翻了波兰尼所断言的意会知识是个人专属且无法明确的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