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音乐史:隋唐时期的乐谱与乐著

中国古代音乐史:隋唐时期的乐谱与乐著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唐时期广泛的音乐交流和音乐实践,使乐谱和乐著比此前有了明显的增多。至今仍可见到的隋唐五代乐谱则大多是琵琶谱。由此可见,与西方9世纪出现的纽姆谱——五线谱的乐谱体系相并峙,中国与东亚的乐谱体系应于6世纪开始出现,早于西方约三个世纪,而于8世纪的唐代走向成熟且谱式丰富多样。据陈旸《乐书》说,半字谱从唐代燕乐中来。与隋唐乐舞文化的繁荣相应,此期的音乐理论著述亦是丰厚景观。

中国古代音乐史:隋唐时期的乐谱与乐著

隋唐时期广泛的音乐交流和音乐实践,使乐谱和乐著比此前有了明显的增多。

先看乐谱。隋以前仅知汉代的“声曲折”,是迄今所知最早记录歌曲的乐谱。现存日本唐人手抄卷子,梁代丘明(6世纪)所传的琴曲文字谱《碣石调·幽兰》,是迄今所知最早记录乐曲的乐谱。但材料极为有限。从《隋书》所载万宝常撰《乐谱》六十四卷看,实为“具论八音旋相为宫之法,改弦移柱之变”的音乐理论文集,又知古人所说的“谱”或“乐谱”或并不同于今人所理解的曲谱。而大量见于诗文中言及或史籍中提及,又见于存留至今的乐谱是在隋唐。且各色乐器多有各自专用的记谱法,即多各有自己专用的乐谱,如已知见于记载的乐器古琴、琵琶、筝、笛、尺八、筚篥、笙、方响、羯鼓等。较为珍奇的除《幽兰》文字谱外,还有10世纪的《博雅笛谱》(横笛谱)和12世纪末的筝谱《仁智要录》等。至今仍可见到的隋唐五代乐谱则大多是琵琶谱。如敦煌石室经卷背后以三种不同笔迹抄于长兴四年(933年)的二十五首琵琶曲谱、日本京都阳明文库旧藏8世纪中叶的《五弦琵琶谱》、10世纪的《南宫琵琶谱》、12世纪末的琵琶谱《三五要录》等。而当时运用最广的,要数古琴的字谱和管、弦乐器的燕乐半字谱。由此可见,与西方9世纪出现的纽姆谱——五线谱的乐谱体系相并峙,中国与东亚的乐谱体系应于6世纪开始出现,早于西方约三个世纪,而于8世纪的唐代走向成熟且谱式丰富多样。

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前文已述。据明代张右衮《琴经》载,唐代曹柔“乃作简字法,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该,曹氏之功于是大矣”。曹柔将原来的文字谱简化、缩写,采用减笔字画,构成标记弹琴方法的符号,主要用来标明指法,首创了减字谱,又称指法谱。它大大简化了琴曲演奏方法的记写,又可以准确记录音高和音色变化。宋元以降至今的琴曲,均运用了减字法记谱。晚唐陈康士、陈拙等琴家,用减字谱整理出大量琴谱传诸后世。现存明清两代沿用的琴谱,亦即由减字谱不断改进发展而成。故减字谱式这一琴谱的重大改进,对推进琴曲的记录和传播,确可谓功莫大焉。

据陈旸《乐书》说,半字谱从唐代燕乐中来。从上文提及的现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的唐传二十五首敦煌琵琶谱、日本旧藏唐传天平琵琶谱和唐石大娘传五弦谱等看,所用谱字与半字谱相类。属宋辽俗字谱系统的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自度曲俗字旁谱、张炎《词源》中的“管色应指字谱”、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指法”谱等,均从半字谱发展而来,形成管色谱和弦索谱两种谱式。弦索谱系统以琵琶谱、五弦谱为主,管色谱系统则是宋代俗字谱及后来明清以来通行至今的工尺谱前身。

再看乐著。与隋唐乐舞文化的繁荣相应,此期的音乐理论著述亦是丰厚景观。《隋书》列音乐专著四十二部,然其中如上文提及万宝常曾撰《乐谱》六十四卷,因不为世俗所重,临死焚之,见行于世仅有数卷。新旧《唐书》列音乐专著三十二部,是因唐末多次社会动荡,“尺简不藏”,“存者盖鲜”,文化典籍遭受极大破坏。除“正史”中的音乐资料,还有《乐书要录》《教坊记》《羯鼓录》《乐府杂录》等书存世,且具有重要研究价值。(www.xing528.com)

《乐书要录》十卷,唐代武则天组织凤阁侍郎元万顷等编撰,成书于武后久视元年(700)。此书在中国早佚。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开元四年(716)返国时带回,至今仅残存五、六、七三卷。卷五、卷六论乐律和生律法,卷七论宫调。作者比较注重实践,总结了此前的乐律学,对变声的强调和旋宫法的论述颇有特点。

《教坊记》一卷,唐代崔令钦著,成书于代宗宝应元年(762)后,作者天宝乱后流寓江南。该书追忆的是开元、天宝间乐部内教坊的制度和逸闻轶事。书中史料真实可信,如教坊的制度与人事,包括音乐的制度及乐人构成,教坊歌舞,散乐,杂技的纪事及杂曲的曲名等。卷末载教坊曲目三百二十五首。全书是研究唐代宫廷乐舞的基本资料之一。

《羯鼓录》,分前、后录两部分,唐代南卓著,约成书于宣宗大中四年(850)。作者曾官拾遗、松滋令、洛阳令,宣宗大中年间为黔南观察使。全书叙述了羯鼓源流及玄宗以后的音乐生活,年度跨玄宗至大中四年约三十年的历史,是古籍中写鼓的唯一专著,也是研究唐代音乐艺术、宫廷生活和社会风气的重要参考资料。

《乐府杂录》一卷,唐代段安节撰,成书于唐末昭宗乾宁年间(894—898)。作者系文宗朝宰相段文昌之孙、《酉阳杂俎》作者段成式之子。其父“善音律”,曾任太常少卿。安节为乾宁中国子司业,“以幼少即好音律,故得通晓宫商”,能“自度曲”。该书晚于《教坊记》,因“尝见《教坊记》亦未周详”,为弥补其不足,“以耳目所接”写成。全书共四十条目,首列乐部九条,论述唐末乐部的变化,对研究晚唐宫廷音乐及俗乐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歌、舞、俳优三条,记歌手事迹、舞蹈分类、参军戏起因等。乐器十四条,记多种乐器的起源、演奏名家及有关趣事。乐曲十三条等。因其中记述琵琶及其名家贺怀智、康昆仑、段善本、曹刚等人事迹尤详,故宋以来目录也称该书记琵琶的精彩一节为“琵琶录”“琵琶故事”。而为当时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的歌唱、演奏名家立传,则更加凸显出该著的史料价值和在唐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