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下河沿窑匠工艺:中卫风物,民用生活瓷生产

下河沿窑匠工艺:中卫风物,民用生活瓷生产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考古发掘证实,下河沿窑主要生产的是民用生活瓷,属于民窑。由于窑业发达,下河沿一部分人从事瓷器烧制。20世纪60年代,下河沿还有烧窑的,拉坯机旋转着,窑匠两只手仿佛吸附在泥坯上一样,手随泥走,泥随手变,一会儿工夫,一个瓷器的坯胎变拉成型了。窑匠将坯胎疏密有致地装进窑里,然后开始点火烧窑。岁月中,窑匠在张望,尽管衣衫褴褛、泥迹斑斑,然而那道代表文明的光芒,却仍在熠熠发光。

下河沿窑匠工艺:中卫风物,民用生活瓷生产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至今已有近万年的历史瓷器东汉初年就出现了,至今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陶瓷是一种物化的文化。陶瓷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在经济社会中,陶瓷既是工艺美术品,又是商品。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器物,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当时的科学技术。陶瓷的价值,不仅在于工匠所倾付的心血和感情,以及它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更在于它是奠定当时艺术的基石,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瑰宝。

据史料记载,中卫烧窑历史悠久。从考古发现的陶瓷窑址来看,在中卫境内先后发现了宣和林场汉代烧陶窑址、下河沿汉代砖瓦遗址、下河沿老窑沟元代瓷窑遗址等,这些都充分说明,早在汉代,中卫的制陶瓷业就已相当发达。尤其是新发现的下河沿村南约1.5公里的山沟里(俗称老窖沟),更加证实了中卫是当时西北较大的一处瓷器烧制地方,可以称得上是当时的宁夏瓷都,烧制时间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1949年后,下河沿依然烧制陶瓷,如缸、坛、盆、罐、碗等,虽不及景德镇的瓷器有名,但却是当地和周边百姓离不开的用具。下河沿陶瓷曾沿着黄河远销银川和内蒙古一带。

下河沿生产瓷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陶瓷土和煤炭资源丰富,地下泉水潺潺流出,是烧制陶瓷的理想场所。

据考古发掘证实,下河沿窑主要生产的是民用生活瓷,属于民窑。器型有各式碗、盘、盆、双耳罐、盘口瓶、桶式瓶、钵、罐、油灯、工具等,釉色以黑釉、褐釉、白釉、青黄釉为大宗。由于窑业发达,下河沿一部分人从事瓷器烧制。窑匠是制作各种瓷器坯胎的匠人,负责把做好的坯胎装码进窑里,掌握火候达到瓷器烧制成功。

瓷器的制作要经过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等工序。由于陶瓷的制作从选择原料到制作成品的工序繁复,所以古人总结说:“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可见瓷器制作的艰难。

20世纪60年代,下河沿还有烧窑的,拉坯机旋转着,窑匠两只手仿佛吸附在泥坯上一样,手随泥走,泥随手变,一会儿工夫,一个瓷器的坯胎变拉成型了。一件一件,一天一天,窑匠不断重复着同一种劳动,将一个个做好的坯胎晾在架子上。(www.xing528.com)

拉坯是陶瓷制作中一种常见的、传统的成型办法,技能性十分强,要求很高,有些师傅一辈子都从事拉坯的活。坯子拉好了,还要印坯,比如碗坯子,要放在一个碗模子上,均匀地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这样作出的碗的尺寸才一样大。

一件陶瓷,一个一个工序都经过了,最后釉子也上了,就要装窑烧制。烧窑是陶瓷制作中最关键的一个关口,如果是细瓷器,可以说成败就在此一举。如果是民用的缸缸坛坛,烧出裂纹口子,盛水不行还可装东西,只是价钱上就要打折扣了。所以,烧窑十分关键,尤其是烧制工艺品,稍有差池就会前功尽弃。在陶瓷行业,有“一烧、二土、三制作”的说法,可见烧窑的重要。

烧窑的技术主要在看火候。窑匠将坯胎疏密有致地装进窑里,然后开始点火烧窑。下河沿出产煤,不缺燃料。因烧窑业发达,故《乾隆中卫县志·中卫各景考·炭山夜照》记载:“在邑之西南,近河。山产石炭。城堡几万家,朝爨暮炊,障日笼雾,至冬春则数里不见城郭,所烧炭皆取给于此山。”“障日笼雾”,那是何等的景象?那些窑都点火了,陶瓷烧出来,又由水路运往银川、内蒙古,由旱路驼队运往武威西凉……

在一个时期,下河沿的陶瓷业繁荣着本地经济,也将踞于边塞的中卫文化传播到别处,使中卫有了享誉西北的声名。虽然随着社会发展,下河沿的陶瓷烧制消失了,那些岁月中匠人不在了,但是历史的堆积还在,只不过用另一种语言在诉说,那就是埋在地下的陶瓷碎片。岁月中,窑匠在张望,尽管衣衫褴褛、泥迹斑斑,然而那道代表文明的光芒,却仍在熠熠发光。后来者看见或者看不见,文明都在那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