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沧源崖画:石佛洞新石器文化及民间知识研究

云南沧源崖画:石佛洞新石器文化及民间知识研究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沧源崖画共有17个地点,位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省镇、勐来乡和糯良乡境内。1982年,在沧源崖画分布区域内调查发现了一批新石器遗址,以耿马石佛洞遗址最具代表性,后来将这一区域的文化现象定名为“石佛洞新石器文化”。沧源崖画的传说据传说,3000多年前,整个佤山被洪水淹没。

云南沧源崖画:石佛洞新石器文化及民间知识研究

图8 沧源崖画一号点(汤永晶、黄元/摄)

“崖画”,顾名思义,系指人为在崖壁上以某种颜料绘制的图画,而“岩画”一词则包括了在岩石的面上以某种颜料绘的和以某种工具雕刻的两种形式(吴永昌;2003)。沧源崖画共有17个地点,位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省镇、勐来乡和糯良乡境内。分布地域东西长约25 km,南北宽约15 km,地处小黑江及其支流的峡谷地区,海拨1000~1800 m。崖画以赤铁矿颜料绘制于内倾或垂直的石灰石崖面上,17处崖画面积共约540 m2,共有图形1200多个,画面内容多为狩猎、舞蹈战争、采集、建筑和村落等。画面布局多采用图解、示意的形式处理空间。图形描绘均为剪影式。人物和动物分别严守正面律和侧面律,强调主观意趣。表现方法以单线为主,或辅以平涂法表现大块的形体,画面内容反映了一定的宗教观念,作画的意图和功能具有明显的记事性质。经对覆盖住崖画的钟乳石年代测定和对画面颜料中的孢粉组合分析均证明崖画产生于3000年前。相当于云南地区历史发展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从崖画中反映的文化特征分析,其族属与包括孟高棉语族的佤族在内的古代白濮集团相关联。沧源崖画是中华文明史的象征之一,是不可多得的民族瑰宝,是中国崖壁艺术一朵绚丽的奇葩,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1)沧源崖画的发现

1965年1月17日,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汪宁生教授和佤族老干部在曼帕寨召集一些佤族老人及当地干部座谈,了解有关佤族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等情况,大家提到附近有个地方名叫“帕典姆”,意为“有画的崖”,这是第一次听说有崖画之事。汪教授和佤族干部跟随佤族老人去看“帕典姆”,真正发现了沧源崖画。这个闪烁着佤族先民灿烂文明的光辉篇章,展示着佤族先民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憧憬的沧源崖画才真正公诸于世(李有清,2001)。

汪宁生教授根据沧源崖画的内容与云南地区青铜器呈现的文化面貌,文献记载和广西左江、四川珙县崖画等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沧源崖画的年代应晚于青铜器流行的年代,为“上可到汉、下可到明……它的主要部分,应该在汉唐之际”。1981年,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人类研究所曾对沧源崖画第三地点的“覆盖画面的钟乳石”进行C14测定。结果为内层距今3030 (±70)年,外层为2300 (±70)年,并称崖画应早于钟乳石年代(吴永昌,2003)。1982年,在沧源崖画分布区域内调查发现了一批新石器遗址,以耿马石佛洞遗址最具代表性,后来将这一区域的文化现象定名为“石佛洞新石器文化”。吴学明将石佛洞遗址与崖画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二者分布范围吻合,文化面貌相同,说明石佛洞新石器文化的人群即是崖画的作者。并对石佛洞新石器文化南碧桥洞穴遗址地层所出土的木炭进行C14测定,结果为距今2820 (±75)年,树轮较正年代距今2933 (±110)年。同时考虑到崖画分布区域内旧石器遗址(农口硝洞)的存在,世界各地相同内容的崖画分期等因素,推断沧源崖画为新石器晚期遗址,年代距今3000~5000年。1984年,史普南、吴学明和雷作祺等对崖画第五地点的画面颜料进行孢粉分析,根据分析数据推论得出崖画的年代为地质年代的全新世、考古年代的青铜时代,距今为2500~3500年(吴永昌,2003)。吴永昌(2003)综合参考各路研究沧源崖画专家学者之说,同时承认沧源崖画分布区内的新石器遗址中至今未见青铜文化现象的事实,认为沧源崖画系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距今当在3000~3500年。黄懿陆(2015)认为,对于沧源崖画的年代有两种判断方法,第一个是根据覆盖在崖画的石灰岩进行C14测定数据,年代距今3030 (±70)年;第二个是对崖画覆盖在崖画颜料中的孢粉组合分析,年代为距今2500~3500年前,从而可以知道,二者测定的年代基本吻合。

(2)沧源崖画的内容

至2007年,沧源崖画先后共发现11个点,能辨认的图像约1063个,其中有人物图像785个,动物图像187个,房屋25座,村寨1个;并有树木太阳、月亮、云朵、山、路等图像。人物均为裸体,男多女少,多数均有头饰、尾饰。手使用的工具多为石器、骨角器、竹木器等。其图像都有一定的中心内容,有剽牛祭祀、狩猎、放牧、驯牛、归家、舞蹈、巢居、迁移、丧葬、娱乐等(段世琳,2007)。据科学考证,沧源崖画以赤铁矿粉与动物血调制而成的颜料绘制于石灰岩崖面上,主要分布在沧源县境内15个点,共有图形1100多个,画面内容多为狩猎、舞蹈、战争、赶集、建筑和村落,并反映了一定的宗教观念,作画的意图和功能具有明显的记事性质(余炳武,2016)。

图9 内容丰富的沧源崖画(汤永晶/摄)

(作者拍摄于沧源崖画)(www.xing528.com)

(3)沧源崖画是佤族文字的雏形——图画文字

随着考古学的进展和崖画研究的深入,许多考古专家和文字学家认为崖壁图画和刻画符号就是原始形态的民族文字起源的雏形——图画文字。李有清(2007)认为,佤族是曾经创造过文字的民族,沧源崖画就是佤族远古先民创造的一种图形文字,这种文字比纳西象形文字还要原始和古老。由此可见,沧源崖画不仅是佤族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字,也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最早的图画文字之一,它是我国象形文字的雏形,对它的研究,在文字学、民族学等方面都有深远的意义。

(4)沧源崖画的传说

据传说,3000多年前,整个佤山被洪水淹没。玉帝怕人类就此灭迹,急忙派了神仙下凡,叫他调查处理洪水灾难。玉帝派来的仙人叫艾龙(“龙”佤语是“黑”的意思),他是个奇特的仙人,个子高大,头发花白,像个佤族真正的男子汉。他身上穿着金黄色的佛教衣服,脖子上挂着两串黑珍珠,右手拿着拐杖。为了拯救受灾的群众,他不辞辛劳跑遍了佤山的山山水水,从勐省到勐董,又顺着勐董河往前走,来到了勐来落水洞山。在山脚下,艾龙看见黑母龙趟在那里,就问:“你为什么在这里睡着?”黑母龙回答说:“我也想为民排忧解难呀,我很累,你看,我正在凿洞呢。”艾龙说:“很好,我是玉帝派来为民排忧解难的。”察看了水情后,艾龙叫母龙到永安群山峡谷中挖了一个洞,他自己在母龙开凿过的地方用他的拐杖敲山打石,响声隆起,水就从落水洞流了进去。通过暗河又从永安出水洞流了出来,母龙也就跟着水往下游回家去了。九天九夜之后,水一天比一天少了,人们欢呼雀跃,可是洪水把一切可以用的、可以吃的东西都冲走了。人们分散到10多座山顶上的石崖遮风避雨,并在那里安家,吃草根和树皮开始新的生活。艾龙看到洪水已经退去就准备离去,当他骑着白马走到现在的勐来崖画山时,他兴奋地把马拴在一棵树上,然后卸下马鞍放在地上。他的马鞍把崖画山压得像马鞍一样,于是人们就称崖画山为“马鞍山”。人们得知艾龙在那里休息后,纷纷载歌载舞欢迎他,拿出最嫩的草根和树皮给他吃,并跪下来给他磕头,请他保佑来年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各种动物也前来向艾龙表示谢意,说他是救命恩人。看到人们这样坦然地面对困难和乐观向上,艾龙非常感动。为了纪念人类生活的场景,告诉子孙后代前人是怎样生活的,艾龙骑着马,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到了人们居住的石崖下,艾龙划破右手食指,用自己的鲜血在崖壁上作画,就成了今天的沧源崖画。画面的内容极为丰富、全面,有各种图形1000余个,场面有房屋、村落、舞蹈、放牧、狩猎、杂耍、战争、祭祀等,展示了佤族先民的生产生活及社会场景,图案清晰,色泽鲜艳,人物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作完了画,艾龙就骑着白马离去,来到澜沧江怒江的交接处就消失了。人们都在说,艾龙做的好事得到玉帝的赞赏,玉帝召他回天上去了。但艾龙留下的崖画却启发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从那时起,崖画就被认为是仙人显灵,每逢过年过节,当地的佤族、傣族人民都要前往祭拜崖画。几千年过去了,这种风俗习惯仍然延续至今(李有清,2001)。

(5)沧源崖画对“太阳人”和“羽人”的解读及神话传说

在沧源崖画的劳动生产生活的场面,常常伴随有不同的祭祀或图腾氛围及其基本形式出现,非常有序地揭示了沧源崖画既隐喻而又无所不在并且挥之不去的阴阳文化主题。在沧源崖画中,最著名的,显然就是壤达来崖画“较往右的部位有两个引人注目的图形”,即常说的“太阳人”和“羽人”,他们其实就是太阳神和与之通灵的鸟神,代表了一种天上人间的关系和神与人的沟通。在中华民族早期的大家庭中,曾经经历了一个崇拜鸟神的历史过程。当时对男性鸟神叫做“布洛陀”,女性鸟神叫作“姆六甲”,这种称谓,一直延续到殷墟金文时期,其具体形象,就是沧源崖画出现的上述形象,这是鸟神崇拜的必然装饰,是一种图腾神物再现的必然,也是巫师祭祀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中华民族图腾习俗的一种遗留。“太阳人”和“羽人”代表的是一种阴阳文化,作为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神明的象征意义而存在,并不是代表具体的狩猎者(黄懿陆,2015)。

图10 沧源崖画中的“太阳人”和“羽人”(汤永晶、黄元/摄)

沧源当地佤族有一个关于“太阳人”的传说:沧源崖画中有一幅独特的图像,一个手持弩箭,掰开双臂站在太阳里的“太阳人”。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有兄妹二人恋爱,被人发现后他们非常羞愧,便向山上跑去。那时,天和地是连在一起的,于是哥哥跑到了太阳上,用双手和身子去遮太阳,让人们看不见他;妹妹则跑到月亮上,用裙子把月亮遮了一半。这个传说也与佤族有联系,因为佤族人普遍喜爱打弩,儿童也玩弓弩。佤族人家家有弓弩,出门弩不离身。崖画中哥哥带着弩箭跑到太阳上,这与现在佤族人出门持弩的习俗与很吻合(段世琳,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