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初,甲骨文中的“象”字,是象形字,形似大象的形状,用来专指大象这种大型动物。篆文将大象的长鼻写成“人”形。隶化后楷书完全失去长鼻的动物形象。徐中舒先生曾作专文讨论商人服象的问题,认为《 禹贡》中豫州之“豫”,为“象”“邑”二字合文,“豫”以产象而得名。李湘涛也认为,河南的简称“豫”字,就是一个人手牵象的形态,从象、予声,即以产象而得名。
最初,甲骨文中的“象”字,是象形字,形似大象的形状,用来专指大象这种大型动物。象,甲骨文指长鼻、长牙的大型动物。造字本义:鼻子超长、体形超大的食草动物。因形体庞大优美,鼻子曲长动感,富于视觉震撼力,古人遂以象借代万物之形。金文略有变形。有的金文字形描画成大象的剪影 。篆文将大象的长鼻写成“人”形。隶化后楷书完全失去长鼻的动物形象。“象”,《说文解字》作“ ”,卷《象部》云:“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象耳、牙、鼻、足之形。”(段玉裁,2013)。这可能是历史上关于亚洲象的最早认识,即具有“耳”“牙”“鼻”“足”之形(张洁,2008)。
《本草纲目》卷《象部》云:“……[时珍曰]野象多至成群。……有灰、白二色,形体拥肿,面目丑陋……肉倍数牛,目才若豕。四足如柱,无指而有爪甲。行则先移左足,卧则着地,其颈不能回,其耳下亸。……口内有食齿,两吻出牙夹鼻,雄者长六七尺,雌者才尺余耳。交牝则在水中,以胸相贴,与诸兽不同。……其性能久识。嗜刍、豆、甘蔗与酒……”这可以说是历史时期对亚洲象形态及生物学认识最为深刻的描述了,可见,明代人类对亚洲象的了解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也说明正是人类对亚洲象资源的利用,造就了人们对亚洲象的生活习性、生物形态等如此深刻的认识(张洁,2008)。(www.xing528.com)
徐中舒先生曾作专文讨论商人服象的问题,认为《 禹贡》中豫州之“豫”,为“象”“邑”二字合文,“豫”(即今河南一带)以产象而得名(徐中舒,1930)。李湘涛(2003)也认为,河南的简称“豫”字,就是一个人手牵象的形态,从象、予声,即以产象而得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