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蒙古族民间舞蹈:全面介绍

蒙古族民间舞蹈:全面介绍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蒙古族舞蹈的手型以平手为主,这种手型同样给人以开阔大方之感。

蒙古族民间舞蹈:全面介绍

蒙古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草原地理环境气候的影响,蒙古族和其他东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民间舞蹈。他们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狂、彪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

图4-5 蒙古族舞

我们在学习蒙古族民间舞蹈时,还要把握以下几个风格特点:

1.蒙古族民间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

蒙古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是表演者上身略微后倾,颈部稍后枕,下巴略抬,视线开阔,有置身草原的感觉,这一特征始终贯穿于每一个动作中。蒙古族舞蹈的手型以平手为主,这种手型同样给人以开阔大方之感。

2.蒙古族民间舞蹈动律的基本特征

蒙古族民间舞蹈动律为拖特点的步伐和上身的“划圆”,它们体现了蒙古民族雄浑、刚毅、端庄、稳健的性格特征,肩、臂、腰、腕的划圆在蒙古族舞蹈中十分常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蒙古族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游牧民族喜爱飞翔于蓝天的雄鹰,喜爱驰骋在草原的骏马,蒙古族人民把民族的感情、性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都融汇于鹰和马的舞蹈形象上,因此,展现英勇骑士驰骋草原的雄姿,象征男子粗犷气质的雄鹰,自然成了蒙古族男子舞蹈的典型形象之一。

3.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

筷子舞多为男子独舞。舞者右手执一把筷子,打手、肩、腰、腿等部位,有时旋转,有时跪下,敲击地面,节奏由慢渐快。伴奏乐器三弦、四胡、扬琴笛子等。现也有男女共同表演的集体舞。(如图4-6所示)

(www.xing528.com)

图4-6 筷子舞

②盅碗舞,又称打盅子,流行于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舞者两手各握两个酒盅,随着音乐的节奏,每一拍碰击一下盅子,击打出快、慢、碎、抖等声音。腿部有跪、迂回步等动作。舞者起立,双手边碰击盅子边舞,双脚一前一后踏动,形成“手在舞、腰在扭、眼跟手、脚步稳”的典雅优美的舞姿。伴奏乐器有三弦、扬琴、四胡、笛子等。曲调采用当地流行的民歌,有时头上还顶碗、顶灯。

图4-7 盅碗舞

③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由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演变而来。其最初产生时有驱除病魔、祈求上天保佑的含义。与萨满教有密切关系。集体表演时,队形呈圆形,每人手持一条手巾或彩带,一人领唱,众人相和,载歌载舞,节奏多为2/4拍,无乐器伴奏。最初舞蹈动作简单,主要以歌为主,所以也称“唱安代”。现已发展到曲调有三十多种,舞蹈动作也达二十几个。(如图4-8所示)

图4-8 安代舞

④摔跤舞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一种模拟性面具舞。由一人表演两个人摔跤的拼搏场面。舞蹈动作生动、灵巧、幽默、滑稽。表演者身背一长型木制架,架上用布缝制两个木偶形象的摔跤手,两者身着各色官服,头戴雁翎缨帽,两只假臂相互紧抱,各做摔跤状;木架下遮布幔,用套上马靴的双手当作脚,四肢踏地,四靴靴尖相向。饰者随鼓乐节奏,摔打起舞。表演动作主要有抱、踢、钩、蹁等。

图4-9 摔跤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