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两京、道、都及总管府

唐代两京、道、都及总管府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定鼎门大街是外廓城中的主干道,称为天门街。①在唐代的区划中,还出现了“道”的名称。唐代都城也和隋代一样,京都长安后设京畿道,东都洛阳设有都畿道。此外,都督府还有上、中、下之分,如幽州大都督府、营州上都督府、代州中都督府、云州下都督府等。长安规模浩大,户口盈积,市狱殷繁,原置两县抚治难周,成为析置乾封、明堂二县的首要原因,目的是“分理京城内”②,成为专门管理城市的县级行政管理机构。

唐代两京、道、都及总管府

长安城沿用隋大兴城,其形制成为中世纪都城的典型,也影响了邻近国家都城的形制。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重城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廓城的北部中央。宫城正南门为承天门,北面为玄武门,中央为太极宫、太极殿,东、西分别为东宫和掖庭宫。

南面隔街为皇城,是中央衙署及所属机构所在。在外廓城东北部,建有大明宫,在春明门内又建有兴庆宫。在大明宫内,有太液池;在兴庆宫内,有龙池;在外廓城东南隅,有芙蓉园和曲江池,美化了长安城城市景观。外廓城每面三门,北面芳林门、景耀门、光化门,西面开远门、金光门、延平门,东面通化门、春明门、延兴门,南面启夏门、明德门、安化门,共12门。直对各城门规划设计了城市的街道,南北向大街有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其中直通南面三门的三条街和直通东西六门的六条街是唐长安城的城市主干道。大小街道又把城区分割成110个坊,受区域环境的制约,坊的大小在城中不同区域是不同的。坊四周都筑有坊墙,坊内布局官衙、寺庙和居民住宅。东市和西市对称分布于东、西城中,各占两坊之地。

洛阳城规模次于长安城,城市形制与平面布局与长安城有所区别。宫城和皇城位于外廓城的西北角,宫城在皇城之北,周围布局若干小城,位置均选择在地势高亢的地方,有利于安全防御。外廓城东北部和洛水南岸为里坊区。

洛阳城共设8个城门,东面和南面均为三门,北面两门,西面未设门。东面三门依次为上东门、建春门和永通门,南面三门依次为长夏门、定鼎门、厚载门,北面二门依次是安喜门、徽安门。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形成棋盘式格局,洛水以北,南北向街道4条,东西向街道3条;洛水以南,南北向街道12条,东西向街道6条。定鼎门大街是外廓城中的主干道,称为天门街。这些街道把城市划分为103坊和南、北、西三市,同样形成了都城城市地名的体系。

唐代继隋以后,仍然推行二级制政区。不过在唐王朝创始人李渊称帝的第一年,在当时还是群雄割据、天下纷乱的情况下,即宣布了罢郡为州。唐代除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改州为郡外,郡名就在以后的宋、元、明、清各封建王朝中消失了,而州、县一直为各王朝地方政区的主体。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辖360州,1557县,包括贞观间废并的17州,274县,新置75州,175县。贞观以后,陆续增置了若干州县,包括真、癉、信、昌、宪、临、武、宿、孟等州。不过因曾改州为郡,故历史文献中有时州郡并称,如幽州范阳郡等(《新唐书·地理志》)。①

在唐代的区划中,还出现了“道”的名称。道在汉代时为县级单位的一种特殊类型,而唐代的道则不同,它是一种监察区,类似汉代的十三刺史部,始设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当时分国内为十道,即关中、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诸道。到玄宗时,又把京师(长安)附近划为京畿道,东都(洛阳)附近划为都畿道。此外,山南道和江南道都分为东、西,又增加了黔中道,合为十五道。从名称上看,道大都以山河等自然实体为分界线,又很像自然区划,实际上它却是一种监察区,由中央派出人员,任按察使,后又改为采访使,分区监察各地违法行为。当时,十五道虽然各有固定治所,但采访使仍以巡察为己任,非行政长官

唐人作品中以十道命名的不少。如梁载言的《十道志》、韦述的《十道录》、李吉甫的《元和十道图》和贾耽的《贞元十道录》等。关于道是政区还是监察区或地理区的问题,曾有过一些不同的看法,它在唐代确是深入人心的,并且三种性质实际都曾有过,这要根据具体时间,作具体分析。(www.xing528.com)

唐代都城也和隋代一样,京都长安后设京畿道,东都洛阳设有都畿道。武则天当政时期,移都洛阳,称之为神都,又于太原置北都,当时合称为三都。中宗即位后,神都又改东都,朝廷返居长安,去北都称号,仍恢复两都。到了玄宗时又置北都,再改为三都。到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出现了五京的称号,长安改称中京,其他四京为洛阳(东京)、凤翔(西京,今陕西凤翔)、成都(南京)、太原(北京)四府。后南京又由成都移到江陵(今湖北江陵),不过第二年即废四京,专以长安为都。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又置五都(即前之五京),但不久又废去西、南两都,仅保留了上都长安、东都与北都称号。

唐初实行州领县二级政区制,但在边镇及襟带之地置总管府或大总管府,以兼领军务,设总管、大总管,与州刺史一样,同为地方军政长官。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又改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故唐代一级政区以州为主,还有总管府及大都督府等名目。此外,都督府还有上、中、下之分,如幽州大都督府、营州上都督府、代州中都督府、云州下都督府等。

唐代除长安、洛阳、太原、广州、扬州稳定了双附郭县外,又增加了10对双附郭县,即益州:成都、蜀县,常州武进、晋陵,苏州:吴县、长洲,魏州:元城、贵乡,幽州:蓟县、幽都,汴州:浚仪、开封,贝州:清河、清阳,越州:山阴、会稽,福州:闽县、侯官,凤翔府:雍县、凤翔,唐代郡治双附郭县共增加到15对。应该说明的是,凤阳府治双附郭县中的凤阳县置于至德二年,到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即废入雍县,并改名天兴(《元和郡县图志·关内道二》),这对双附郭县仅存在了8年时间。长安都城京兆尹双附郭长安、万年二县,至总章元年(公元668年)二月己卯,“分长安、万年置乾封、明堂二县,分理于京城之中”①,事实上已形成京城四附郭县。长安规模浩大,户口盈积,市狱殷繁,原置两县抚治难周,成为析置乾封、明堂二县的首要原因,目的是“分理京城内”②,成为专门管理城市的县级行政管理机构。而长安、万年依例仍然管理长安城的北部坊市和城外乡里,至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撤废乾封、明堂二县。③这种由县管理城市而不再管理乡村的重要城市管理机构在唐代仅存在了34年,但它毕竟显示了中国古代城市管理的新理念。

①[后晋]刘籧等撰:《旧唐书 》 卷5 《高宗纪 》,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②[宋]王溥辑: 《唐会要》卷70 《州县改置上 · 关内道》,中华书局,1955年。

③ 《旧唐书·地理志》:“乾封元年,置明堂、乾封二县”,“长安二年,废乾封、明堂二县”; 《新唐书·地理志》第962页:万年,“总章元年析置明堂县,长安二年省”;长安,“总章元年析置乾封县,长安二年省”。据 《唐会要·州县改置上》:到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六月二日,撤销明堂县建制;长安 三 年(公元703年)六月二日,撤销乾封县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