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收复两京、夺控河南的战略指导及效果

唐收复两京、夺控河南的战略指导及效果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肃宗急于收复长安,并且自认为兵力、庸调已准备妥当,于是定下正面反攻长安的战略决策。郭子仪率军成功收复两京,稳定了动荡局势,振奋了军心士气;李光弼率军取得河阳之战的胜利,阻止了安军的西进,保障了长安的安全。究其原因,唐廷战略指导的短视难辞其咎。但是,唐肃宗命令唐军提前发起反攻,打乱了李光弼的战略部署,致使唐军遭到重大失利,唐廷再次陷入困难局面。

唐收复两京、夺控河南的战略指导及效果

两京沦陷后,唐肃宗一直谋划收复失地。至德元载(756)十月,他任命宰相房琯率军5万进攻长安,大败而回,唐军士气大为受挫。之后,郭子仪出兵攻占了河东郡(治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陇右、河西、安西等地的军队陆续集结完毕,江淮庸调也运送到达洋川郡(治今陕西洋县),至此反攻所需要的兵力、物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至德二载(757)二月,李泌再次提出迂回袭取范阳的战略方案,认为“今所恃者,皆西北守塞及诸胡之兵,性耐寒而畏暑”“不若先用之于寒乡,除其巢穴,则贼无所归,根本永绝矣”[96],但遭到肃宗的否决。肃宗急于收复长安,并且自认为兵力、庸调已准备妥当,于是定下正面反攻长安的战略决策。郭子仪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负责指挥攻城事宜,经过与安军的两次交战,最终收复长安。随后郭子仪率军东征,先后收复潼关、陕州、洛阳等地。

安庆绪率残部退至邺城(今河南安阳)。唐肃宗在收复两京后,忙于封官晋爵,并迎接唐玄宗返回长安,迁延日久才派军进攻安庆绪。乾元元年(758)九月,肃宗命令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淮西节度使鲁炅、北庭节度使李嗣业、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围攻邺城。围城唐军人多势众,但由于未设统帅,行动不一,导致久攻不下。史思明应安庆绪之请,率军南下驰援,两军交战之时狂风大作,各自溃退。不久,史思明率军卷土重来。肃宗任命李光弼为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负责指挥对安军的作战事宜。因兵力不足,唐军无法实施全面防御。李光弼决定主动放弃洛阳,坚守河阳(治今河南孟州南),对安军构成“猿臂之势”,以此控扼对手西进洛阳、潼关之道,成功阻止了安军的西进行动。上元二年(761)二月,肃宗在陕州观军容宣慰处置使鱼朝恩等的建议下,决定反攻洛阳。李光弼认为“贼锋尚锐,未可轻进”[97],不同意该作战方案。但是,肃宗固执己见,不停派中使催其出战。李光弼只得率军攻打洛阳,在邙山之战中因仆固怀恩未依令布阵,唐军大败,河阳、怀州相继失守。唐军因反攻行动受挫转入守势,而史思明集团内部发生内讧,史思明被杀,史思明长子史朝义夺取领导权,史军力量因相互争权夺利而大为削弱,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行动。

唐在战略指导上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主将选用得当。唐廷在收复两京之战中,任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全权负责作战指挥;在围邺之战后,任命李光弼代为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取代郭子仪指挥唐军作战。唐廷上述两次选用主将都很合理,在当时找不出比郭子仪、李光弼更合适的主将,而他们的指挥实践也充分证明自己胜任此职。郭子仪率军成功收复两京,稳定了动荡局势,振奋了军心士气;李光弼率军取得河阳之战的胜利,阻止了安军的西进,保障了长安的安全。

二是合理运用回纥军,收到了奇效。唐廷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向回纥提出借兵助战的请求。至德二载(757)九月,“怀仁可汗遣其子叶护及将军帝德等将精兵四千余人来至凤翔”[98],后随郭子仪参与收复两京之战,在长安之战中充当奇兵,“李嗣业又与回纥出贼陈后,与大军夹击,自午及酉,斩首六万级,填沟堑死者甚众,贼遂大溃”[99];在收复洛阳的新店(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西)之战中再次充当奇兵,“自南山袭其背,于黄埃中发十余矢。贼惊顾曰:‘回纥至矣!’遂溃。官军与回纥夹击之,贼大败,僵尸蔽野”[100]。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回纥骑兵充分发挥剽悍骁勇、迅疾如风、擅长骑射之优长,屡次重创安军,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唐在战略指导上有诸多失误,具体反映在如下四方面:(www.xing528.com)

一是一味正面强攻,战略主攻方向欠妥,且缺乏其他方向的战略支援配合。唐朝统治者始终将收复两京视为重中之重,急于求成,对李泌提出的富有远见的先疲后歼、捣敌巢穴的战略方案未予采纳,没有对安军老巢范阳进行战略打击。在收复两京之战中,唐军与安军殊死作战,未能得到其他方向的战略支援或战略配合行动,以致其为达成战略目标而付出了较大的代价。

二是过于注重收复失土,忽视歼灭对手有生力量。唐廷高度重视收复失土,急于恢复原来的统治秩序,但忽视了对安军的军事打击,尤其体现在大胜之后未能及时有效地歼灭对手有生力量。在第二次反攻长安的作战中,郭子仪率军大败安军,仆固怀恩建议主帅李俶(即唐代宗李豫,初名俶,时为广平王)派军乘胜追击,李俶认为军队将士疲劳,想等部属休息好之后的第二天再采取行动。仆固怀恩当场指出:“归仁、守忠,贼之骁将,骤胜而败,此天赐我也,奈何纵之!使复得众,还为我患,悔之无及!战尚神速,何明旦也!”[101]此后,他又接连请求了四五次,李俶始终不同意派军追击安军。第二天天明,唐军发觉安守忠、李归仁等人果然乘夜弃城逃走了。唐军在收复洛阳之后,也未派军乘胜追击安军,以致安庆绪仍然有条件纠集各路残军,重整旗鼓,与唐军对峙。究其原因,唐廷战略指导的短视难辞其咎。

三是军无统帅,监军掣肘。唐军连克两京后,战略形势大好,安军纠集残部退守邺城,唐廷诏令九节度使以重兵围攻邺城。在唐军占据兵力优势的情况下,生性多疑的唐肃宗对前线手握重兵的将领极不放心,派出自己的亲信宦官鱼朝恩担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唐军,握有节制各节度使之权。由于鱼朝恩不懂军事且专横跋扈,不仅没有能力指挥与协调各节度使的攻城行动,而且拒绝了李光弼提出的“先打援后围邺”的建议,即唐军以主力东征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断绝安庆绪的外援,而后再攻打已成孤城的邺城之敌。尽管唐军占有兵力上的优势,但由于“既无统帅,进退无所禀……城久不下,上下解体”[102],最终给对手以可乘之机,葬送了大好局面。

四是急于反攻洛阳,插手前线指挥。唐肃宗听信观军容使鱼朝恩和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之言,不等时机成熟,无视史军尚保存有较强实力的现状,强令李光弼主动出击。孙子曰:“将能而君不御者胜。”[103]多谋善战的李光弼苦心经营,以“猿臂之势”扼制住史军西进之路,稳定了陕、洛形势。唐军如能坚守敝敌,战争形势必将向有利于唐的方向发展,而专恃武力烧杀抢掠、暴虐无道的史军不得民心,必将快速走向毁灭。但是,唐肃宗命令唐军提前发起反攻,打乱了李光弼的战略部署,致使唐军遭到重大失利,唐廷再次陷入困难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