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前秦战略指导的主要失误及优化路径

前秦战略指导的主要失误及优化路径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对苻坚伐晋及其战争指导的失误都做了不少的反思和讨论。从战略指导上看,淝水之战苻坚失败与东晋取胜不是偶然的,有其可供后人引以为戒的多重因素。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把握是制定战略的首要前提。苻坚的战略重心应是保持国内稳定,化解各种矛盾,尤其是要对因军事失败暂时归附的鲜卑、羌等族保持警惕。

前秦战略指导的主要失误及优化路径

苻坚向往统一确是出于至诚,本无可非议。东汉以来,周边各族在中原轮番登场,在北方这个民族大熔炉中,胡汉交融,共同学习,而汉族知识分子与少数民族合作也比较普遍,“天下一家”“天下大一统”的思想逐渐为各民族所接受。苻坚本人深受儒学影响,他以天下为怀,企求统一,正是文化融合中受汉文化浸润的自然反映。诚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在我国历史上,统一不能从血缘着手,而要看文化高低。文化低的服从文化高的,次等文化服从高等文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衣冠多随东晋渡江,文化正统南迁。如果不降服南朝,就不能自居于正统地位,也就不能降服其他各族,且前秦统治下的汉人也有离心的倾向,只有攻取东晋,推行汉化,方可一统胡汉。苻坚之所以坚持南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只有南伐,取东晋而代之,才可以解决各民族诚心归附这个大问题。“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逋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餔,今欲起天下兵以讨之。”[67]

淝水之战的失败,被后世史家视为用兵之戒。人们对苻坚伐晋及其战争指导的失误都做了不少的反思和讨论。从战略指导上看,淝水之战苻坚失败与东晋取胜不是偶然的,有其可供后人引以为戒的多重因素。

一是昧于时势急于求成。苻坚南下统一全国的尝试以失败和亡国告终,关键在于未能知己知彼、审时度势,即没有把握住历史发展的“时”和“势”。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把握是制定战略的首要前提。春秋末年的战略家范蠡曾言:“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68]战国黄老学派也提出:“静作得时,天地与之。静作失时,天地夺之。”[69]这里强调的“时”,就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人们可以认识它、顺应它,但不能违背它,“时不至不可强生”,对于不同的时势只能采取不同的策略,否则只能事与愿违。可见,审“时”就是要认清时代,度“势”就是要把握历史运行规律,把握历史的进程和发展趋势。对于统一大业实施者来讲,首先应该把统一作为远期或最终目标来加以认识和追求,要考虑到历史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时机的成熟也有一个过程,绝不能只看到有利条件而对各种不利因素视而不见。

苻坚做出南伐决策之前,多数大臣持反对意见,且王猛在临终之际也劝他不可贸然发动对东晋的战争。“及疾笃,坚亲临省病,问以后事。猛曰:‘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70]这体现了一代名相王猛对“时”“势”的精辟分析。首先,王猛并不反对统一,而是认为在当时的内外情况下,只能把统一作为长远目标。其次,不能只见自己表面的强大而无视内部的问题,要认清时势。从内部看,前秦虽在较短时间内逐一兼并了北方各政权,但靠的是军事征服,其内部民族矛盾尖锐,新归附民族多怀二心,巩固北方的统一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苻坚的战略重心应是保持国内稳定,化解各种矛盾,尤其是要对因军事失败暂时归附的鲜卑、羌等族保持警惕。因此,王猛提出“不以晋为图”,而要专心于内部问题的解决,为日后一统天下积蓄力量。

王猛死后,苻坚召集群臣会议,当时朝廷中形成两派意见。一些被征服政权的大臣因心怀复国之志,鼓励出兵,但大多数大臣持反对意见,认为东晋虽小,但内部团结,得到民众的支持;军事地理上,晋拥长江天险,是为北方骑兵的畏途;从自身内部来看,前秦内部尚不安定,被征服的各政权贵族心怀不满,一旦大军南下,后方很可能发生动乱。因此,当前尚不是用兵的好时机,而应发展生产,训练部队,以待时机。这方面,太子苻宏的规劝堪称至诚:“但可厉兵积粟,以待暴主,一举而灭之。今若动而无功,则威名损于外,资财竭于内。是故圣王之行师也,内断必诚,然后用之。彼若凭长江以固守,徙江北百姓于江南增城清野,杜门不战,我已疲矣。彼未引弓,土下气疠,不可久留,陛下将若之何?”[71]此外,苻融及尚书原绍、石越等也上书进谏,前后数十次,但苻坚始终没有听从。

客观来看,当时南北统一的历史条件尚不成熟。经济上,北方和南方均无力支撑起一个全国性的政权。社会关系上,汉末以来复杂的民族矛盾远未消解,无论北方广大地区,还是北方与南方,远未实现民族的融合,各民族反战的情绪都很高涨。经历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长期战乱后,不论北方还是东晋,最急需的都是休养生息,整顿和发展内部,壮大实力。前秦的统治者苻坚却昧于历史大势,仓促挥师南下,不仅没有实现大一统的目标,北方地区反而因淝水之战大败而重新陷入分裂。(www.xing528.com)

二是骄傲自大,不了解东晋的实力与动态。除了对前秦内部情况缺乏足够认识外,苻坚对东晋的实力与动态也缺乏了解,只是片面地认为东晋地狭人少,兵力孱弱。实际上,晋室南渡后虽偏安一隅,但仍以正统自居,有北伐中原、重建全国政权的政治理想,北方汉人对其正统地位也持认同态度。谢安执政后,又进用贤才团结大臣,选用了一批文武干才,实现了政治军事方面君臣辑睦,内外同心,百姓乐业,谷帛殷阜。而因中原战乱流寓到南方的北方人民,除有故国之思外,还有保护新家园求安定的心理,对东晋政权持支持态度。结果,在前秦大军南侵压力下,东晋上下一致主张抗击,主帅谢安指挥若定,谢石、谢玄刘牢之等骁勇善战,北府兵以一当十,且得水上作战的地形之利。所以王猛临终前“不以晋为图”的告诫是切中肯綮的,可惜骄傲自大的苻坚并不了解。

三是主观武断,过于迷信军队数量优势。苻坚是一个性格急躁、器量不大而又争强好胜之人。朱熹的学生曾问朱熹,苻坚想灭东晋“遣一良将提数万之兵以临之,有何不可?何必扫境而来?”朱熹就分析说:“他是急要做正统,恐后世以其非正统,故急欲亡晋。此人性也急躁,初令王猛灭燕,猛曰:‘既委臣,陛下不必亲临。’及猛入燕,忽然坚至,盖其心又恐猛之功大,故亲来分其功业也。便是他器量小,所以后来如此。”[72]

苻坚对统一战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深刻认识,主观地以为凭百万大军的数量优势,可以一举灭亡东晋;无视自己水军薄弱的现实,认为“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73]。他没有认识到自己虽然军队数量占优势,但基本上是步兵和骑兵,缺乏在南方作战所必备的强大水军,一旦仓促发动统一战争,北方步骑在江南水泽中势必难逞其长。

同时,前秦和东晋两国边境东西数千里,开展统一战争,需要在数个战略方向密切协同。在前秦已占领四川、襄阳、彭城等军事要地的情况下,苻坚计划从东、中、西三路发起进攻。面对前秦大军南下,东晋方面在战略指挥上采取了依托长江天险稳定淮南的作战方略,以保证京师建康的安全。同时以荆州重兵巩固长江中游的防卫,控制荆襄地区,稳固江淮地区的西侧,使之不受威胁,让北府兵集中力量对付前秦的前锋部队。但战争开始后,苻坚因为西线桓冲兵力强大,不得不分兵以前秦的精锐慕容垂的部队来对付桓冲,导致慕容垂的军队没能参加决战。尤其在晋军北上阻击前秦中路军时,苻坚求胜心切,事实上只将淮南作为主要战略方向,一线平推,因战线过长,未能在局部形成真正优势。“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军顺流而下,幽冀之众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自河入石门,达于汝颍。”[74]结果洛涧遭遇战等战斗,苻坚一遇挫折即动摇斗志,尤其是不待后续大军跟进,仅靠前锋就在淝水与东晋精锐决战,而在决战的关键时刻又轻易移动军阵,导致自乱阵脚,为谢玄、谢石等人率领的北府兵所乘,百万之众的前秦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溃不成军,苻融等重臣大将殁于战阵,前秦军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