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收复绥州:北宋大战略的转变与优化

收复绥州:北宋大战略的转变与优化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神宗与王安石君臣契合,共谋富国强兵之法;种谔、王韶等有识之士也风云际会,积极推动这一战略转变过程。而这大战略的前奏就是种谔收复绥州一事。收复此要地后,此后筑绥德城,北宋沿无定河谷北出可至米脂、银州、夏州等地。当然,大战略的出台和转变过程是曲折的,绝不是一场胜仗激励的结果。

收复绥州:北宋大战略的转变与优化

大战略是最高层次的战略。它协调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方面,规范了国家最基本和整体的努力方向。”[58]由于北宋中期以来,内有王小波李顺起事,外有辽、夏的威胁,兵革不断,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改革时弊成为北宋朝野共识。宋神宗王安石君臣契合,共谋富国强兵之法;种谔、王韶等有识之士也风云际会,积极推动这一战略转变过程。

如果说宋仁宗统治时期北宋的大战略仍在沿袭着前朝“巩固内政,繁荣经济文化”的老路,那么在宋神宗即位后,北宋的大战略即发生了180度的逆转,即从文治到“调一天下,兼制夷狄”的武治。这一转变,既体现了宋神宗本人非凡的政治理想,又是受当时的客观现实的影响。可以说,对西北地区的经略,是神宗朝富国强兵的国家大战略的具体实践,以进取横山和开拓熙河为主要内容,其直接目的在于制服西夏,然后在削弱辽的基础上,重整汉唐雄风。而这大战略的前奏就是种谔收复绥州一事。

治平四年(1067)正月,宋神宗上台。是年十月癸酉,“知青涧城种谔复绥州”[59]。关于此事始末,在《绥州城录》、《种太尉传》[60]及《宋史》卷三百三十五《种谔传》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当时的边帅府中陆介夫大概是习惯了消极防守的国策,当种谔向帅府要钱粮时,他向朝廷上奏“种谔擅自取绥州”,但是朝廷的意见是要支持种谔,大出陆介夫、薛向的意料之外。此事正如赵禼说:“有密诏下鄜延,令招诱横山之民……非种谔擅兴也。”[61]

绥州位于横山下,无定河谷,地理位置险要。收复此要地后,此后筑绥德城,北宋沿无定河谷北出可至米脂、银州、夏州等地。“西方用兵,盖自此始矣。”[62]由此拉开了北宋熙丰时期以武力争夺横山、经略西北的大幕。(www.xing528.com)

当然,大战略的出台和转变过程是曲折的,绝不是一场胜仗激励的结果。最初治平二年(1065),韩琦欧阳修等人向英宗提出取横山的建议,但英宗因病无心顾及。第二年,薛向再提此议,并上御边五利,其内容是:

一曰任将帅以制其冲,二曰亟攻伐以罢其敌,三曰省戍兵以实其力,四曰绝利源以敝其国,五曰惜经费以固其本……[63]

此议被当时为侍疾的皇子赵顼奇之,可惜宋仁宗上台后没有采用,直到宋神宗时才被重视。后来恰逢种谔上奏,说横山首领嵬名山反感凉祚累年用兵的政策,率绥州、银州数万民众思归宋朝[64]。于是神宗召陕西转运司薛向入对,面授机宜,并要他保密,“勿语两府”。为了及早推行取绥州的行动,故意绕开两府,大概是因为两府的官僚习惯了消极防守的战略,要说服他们难度大,费时长,让他们参与的话容易导致谋划的失败。然其后,陆洗与薛向等前线指挥层商讨的结果是执行防守的方针,合议后不同意接纳鬼名山所部归款,但朝廷的态度却出乎其预料,指示安抚司委种谔招纳。可见,神宗的激进让当时的广大官僚看不懂,只有种谔等少数主战的将领能领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