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会馆研究:鄞县会馆的建立和孔氏的慷慨举措

宁波会馆研究:鄞县会馆的建立和孔氏的慷慨举措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鄞县会馆“子”年乡试后,鄞县乡绅集资在离贡院不远的地方建起了宁波在省内第一座科举试馆,挂牌为“鄞县会馆”,专门接纳鄞县郡府治下的考生。其妻孔氏为人慷慨、乐善好施,在为夫君不幸死亡而深感悲痛时,就决心替象山的秀才们在杭州建造试馆,以免他们重演其夫君的悲剧。

宁波会馆研究:鄞县会馆的建立和孔氏的慷慨举措

最初的会馆基本上都是试馆。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大考,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废除科举”的诏令颁布后,延续了1300多年的为“求仕”的科举制度变成了以“开智”“修身”为目的的教育体系。每次会试,参加者有七八千人,多时或可达到一万人。“为应举子下榻之需,一些名曰‘状元店’‘状元吉寓’的接待客栈随之兴起,但因其费用昂贵,令贫寒子弟望而却步,其后,会馆应运而生。”[12]这里提到的会馆,就是试馆,为应试举子的食宿提供了极大方便。

每逢大比之年,宁波的学子成为秀才后和省内其他考生一起到省城进行乡试,然后进京参加会试(京试),通过后获得资格进入殿试,继续古代读书人以文入仕的奋斗之路。由于地理位置及交通限制,宁波学子赴杭、赴京都需要通过水路,渡过曹娥江以东运河和钱塘江,要比省内其他郡县的学子出发得早而抵达却晚,到了杭州或北京,很可能会被店家以客满为由加以拒绝。三年一届的乡试、会试的临考前夕,靠近贡院的客栈早已人满为患,宁波学子又因举目无亲,若想就近住宿真的很难。为第二天凌晨能准时到达考场,一些秀才举子不敢往离考场太远的地方投宿,找不到合适的旅馆或其他栖身之所,不得已只能搂着行囊书箱,在屋檐下过一夜,非常影响考试的临场发挥。更有甚者,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举子会因为劳累、感染风寒等原因病倒,断了仕途。

鉴于自己赶考的遭遇,深知闱中之苦的那些已有功名、家境富裕,又肯仗义疏财的宁波人士,出于同乡的爱护之情,便慷慨出钱、出力,在北京、杭州乃至会稽(今绍兴)等有贡院的地方陆续建立科举试馆,为应试的同乡提供免费食宿,使他们能有庇身之所,同时还能增加与其他考生的交流机会,安心备考。贡院位置固定,试馆一般就建在其附近。

(一)慈溪试馆

同治七年(1868),慈溪举人杨泰亨、赵家薰和洪九章等集资购买了故宫旁边的东华门小甜水井胡同9号民居,创办了慈溪试馆,特别便于殿廷考试,为慈溪同乡举子来京考试提供免费食宿。经过几年增建,共有大小房间28个。对考中的新官员,馆中请他们任意捐助;对名落孙山且生活困难的学子,馆中给他们提供返乡路费。

(二)镇海试馆

镇海人在北京创办科举试馆是在同治末年,由于太平军起义等影响,学子们无法进行“子”年乡试,等乡试恢复后,骤然间宁波举人人数大增,如果这么多举人一起进京参加会试,当时在北京的宁波府会馆根本无法容纳,于是两位镇海籍进士(工部营缮司主事谢辅坫和吏部主事盛植型)发起筹建镇海试馆。他们还找来同乡候补盐提举金鸿潮进行商量,金鸿潮认为时间紧迫,靠募捐建会馆已经是临渴掘井,于是先由他一人独出2000余两银子,购买了故宫旁边东华门甜水井民宅,经粗略装修后,取名“镇海试馆”,即刻迎接宁波的举人考生前来下榻。[13]

1876年8月29日《申报》登载了《镇海试馆购定》的消息:“镇海士子早拟购屋,作为试馆,唯集腋成裘,其事非易。近得镇县富户万姓急公好义,独力输捐,挽人于杭垣纯阳巷口购得王姓大屋一所,计共四进,价值制钱四千串,万君可谓慷慨矣。唯此屋早经转辗出典与人,并有零星租户,一时断难出屋,故购定时订明七月半前先出两进,暂为士子本科试寓,余则订于十一月内出净,以便修改齐全,广备器用,作为镇海试馆云。”[14]这条消息表明省城的镇海试馆是由万姓富商独自捐建的。

笔者听过另一种说法:镇海在省城的试馆,是镇海桕墅方家的方义路为继承其父方梦香遗志所建,始建时间亦为光绪二年(1876),是购买仁和县平安坊黄氏老屋改建而成的。试馆布局与装修均十分讲究:试馆外有大门,门楼上设“魁星阁”,用来祭祀主管功名的魁星;由门而进有暗示奏乐庆贺的“笙鹿堂”;堂后有刻着“群贤毕至”四个大字的门匾;馆内有楼屋“文昌阁”,楼上祀管文事的文昌君,楼下奉乡贤栗主。[15]

上述两种说法中,捐建者姓不同,购买的老屋屋主的姓也不同,不知是否为两个不同的试馆?笔者认为应该是同一个,理由有二:一是“万”姓和“方”姓可能存在误写;二是宁波话中“黄”“王”不分。

(三)鄞县会馆(www.xing528.com)

“子”年乡试后,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乡绅集资在离贡院不远的地方建起了宁波在省内第一座科举试馆,挂牌为“鄞县会馆”,专门接纳鄞县郡府治下的考生。馆址就选在“仁和县平安里二图”,也就是“文龙巷前凿石巷”,又称青云街,青云街朝北便可看到举办科举考试的贡院,非常便捷,而且“青云”二字暗寓出人头地、青云直上,对考生有强烈的心理暗示和鼓励作用。

(四)慈溪会馆

有了鄞县会馆的珠玉在前,慈溪绅士也紧随其后。1875年8月14日《申报》即登载了《慈溪会馆落成》的消息:“慈溪绅士以前科鄞县人在杭省建造试馆,士子称便,而慈邑考客未免问社寻巢之叹,心实不安。故今岁得奉开科之信,赶即于杭垣之吉祥巷购就屋宇,重为修理,共计大小房屋百有余间,以便阖邑士人作寓。惟该处距贡院甚远,往来似费周折。但小城实无大厦可购,若觅地起造,而地主又不一其人,东凑西拼必致多延时日,故惟即现成者而修葺之,庶可克期奏效而不致有误场期耳。”[16]

(五)象山试馆

试馆大多紧靠贡院、闱场(考场),在杭州的象山试馆也位于文龙巷,清光绪十三年(1887)创办。据《象山县志》记载:“节妇陈素涛妻孔氏遵素涛遗言,悯乡试士子赴省,艰于觅寓,独出己资二万余金,请从兄妐陈绍峣及亲戚郑秀文相地建造,并置本县田三十余亩,及器用千余件。”[17]

陈素涛是光绪年间的秀才,就是因为赴杭后住不上旅馆,不幸感染风寒,又因考试而未能得到及时和最佳的治疗,竟命丧黄泉。其妻孔氏为人慷慨、乐善好施,在为夫君不幸死亡而深感悲痛时,就决心替象山的秀才们在杭州建造试馆,以免他们重演其夫君的悲剧。孔氏虽家境富裕,经常扶贫济困,但其本人却极为节俭,夏穿夏布衫,冬着土布衫,不着绫罗绸缎,穿着甚至不如普通农家妇女。浙江巡抚嵩骏听说此事后深受感动,特意上奏折,请求光绪皇帝表彰孔氏。光绪皇帝阅此奏折后即刻朱批道:“着照所请,礼部知道,钦此。”赐封孔氏为“一品夫人”,并赐给全套服饰、四块“肃静回避”虎头铜牌,一副对锣,另赠“善承夫志”四字匾额一方。[18]

(六)奉化试馆

据清末著名学者、书法家俞樾在《奉化试馆记》碑文中记载:宁波郡所辖的鄞县、慈溪、镇海、象山,皆有试馆,而奉化独无试馆,光绪十五年(1889)奉化秀才孙锵(蒋介石之舅父,蒋父原配孙氏之弟),力以此事为己任,谋策于乡绅、君子,聚集巨资,也在仁和县靠近贡院的“仁和县平安里三图”,历史上称为三角荡(现新华路222号一带)的地方购地八亩余,盖起馆舍,且环境幽静,居室宽敞,各种设施一应俱全。[19]从此,奉化学子来杭州应举,不但有了栖身吃饭的地方,而且离贡院咫尺之遥,非常方便。许是天道酬勤,奉化试馆开馆这年,正是“卯”年乡试,孙锵也和其他秀才一起拎考篮、提灯笼,漏夜云集贡院。三天下来,孙锵中举。次年,孙锵进京参加会试,中进士。

光绪三十年(1904),科举制度被废除,但是会馆依然大量存在,而且使用率很高,不过性质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各地在京的官员,同乡的商人、学生等,或来此集会,或宴请,或祭祀,有些同乡来京办事,一般也会选择住在会馆。总之,为照顾乡民、联络乡谊,会馆发展成了一种同乡会。同时,一些商人政客利用会馆联络同乡,集合起来维护自身利益,协调业务、应对竞争,或抒发政治见解,排挤和打击政敌,使会馆逐渐带有一种“工会”性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