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安五里隘驿道:古色万安,古樟荫蔽,古驿道逶迤过山

万安五里隘驿道:古色万安,古樟荫蔽,古驿道逶迤过山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在万安五里隘,不但完好地保存着数公里古驿道,而且还较好地留存有古茶亭、古戏台。五里隘山上还有两座寺庙,古樟荫蔽,周边群山苍峻,山下溪水长流,古驿道逶迤过山。五里隘古戏台据清代《万安县志》和其他资料记载,五里隘驿道交通始于秦汉,盛于元、明、清。五里隘驿道处于群山间,远离村庄、驿站,行人翻山越岭十分辛苦,好在这个区域住的多是客家人。五里隘自古就有佛寺。

万安五里隘驿道:古色万安,古樟荫蔽,古驿道逶迤过山

秦汉以来,中原路经万安到达岭南的古驿道有两条,一为从水路,在万安皂口上岸,经皂径、新安抵赣县、南康达湖面,连通长安长沙—广西的南路驿道线路;一为从水路,在万安武朔(术)上岸,经黄塘(今宝山乡)过五里隘,抵兴国境,可去福建和广东。由于山河改貌,历史变迁,很多古驿道已很难寻见。但在万安五里隘,不但完好地保存着数公里古驿道,而且还较好地留存有古茶亭、古戏台。五里隘山上还有两座寺庙,古樟荫蔽,周边群山苍峻,山下溪水长流,古驿道逶迤过山。登高望远,万安、兴国两县尽收眼底。

五里隘古戏台

清代《万安县志》和其他资料记载,五里隘驿道交通始于秦汉,盛于元、明、清。至20世纪初修筑赣粤公路和20世纪中叶修通万安至兴国的公路前,五里隘驿道一直是内地官、商、军、民通往赣南去闽粤的必经道路之一。多少年来,这条驿道几经修筑,至今仍保留古驿道的大致原貌:路面宽约四尺,由石块垒砌而成,中间垒砌大石块,两侧垒砌小石块,有的路段均为大石块或小石块,坚实、耐用;傍山的一侧有流水沟,考虑到坡度和为便于行走、推车,隔一段就设有不高的阶坎,上至山顶隘口而后下山,万安、兴国两县均如此。此段驿道以地名称之。

五里隘驿道处于群山间,远离村庄、驿站,行人翻山越岭十分辛苦,好在这个区域住的多是客家人。客家人乐善好施,喜在路中修建茶亭,古有“五里一亭”之说,让路人得以休息。

五里隘自古就有茶亭。古茶亭最早建于何年已无考,但现在五里隘保存完好的古茶亭,已知是清代道光己亥年(1839年)重建的。这次重建以前,隘道上原有的茶亭,系“黄溪王尚素公”所建,“于今百余年矣”。明了这段历史,得益于茶亭内保存完好的众多清代碑刻所记。

古代民间的善举颇多,如五里隘建茶亭、办茶社,只要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倡议和带头,大家就积极响应。各家族公祠、个人纷纷捐地、捐物、捐钱,促成此事,而且刻碑记名,以彰德义。现在保存基本完好的茶亭上的古刻石匾,向着兴国方向的为“渴杯同慰”,向着万安方向的为“甘棠遗荫”,可谓意味深长。(www.xing528.com)

五里隘自古就有佛寺。二十多年前,当地信徒已将观音阁修复,而且香火不断。后来,兴国县宗教事务局又批准在隘口兴国方向新建了一幢佛殿,五里隘又以佛教闻名。隘口风景秀丽,登高望远,心旷神怡。半山腰还有一处状元古墓,石柱刻有楹联两联,分立两侧;墓台已重修,青石浮雕富贵庄重,碑刻为“宋始祖诰封监察御史升秘书大学士潘从源,字智河”。墓联左为“能以凤毛延世泽”,右为“恰似芽露振家声”。这里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广东人潘某贩牛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决心以身谋地,荫福后代。于是他带着潘铁、潘铜两个儿子到此。潘某故意滋事,被山主打死。潘儿铁、铜遵父嘱不提其他要求,仅求让其父葬在那里。后来,回到广东的潘铜果然考中状元。皇帝接见时见其相貌丑陋,但学识不凡,顺口说了句:“你这么聪明,恐怕回不了家就会死在路上,我不如送你一个状元。”潘铜立即谢恩:“我考了一个状元,皇上又送我一个,就有两个状元了。”据说,另一个状元就转送给潘铁了。消息传出,这块茅草山立即拜客蜂拥,并取名“状元家山”。潘氏乃广东客家,有后辈在山下黄塘狮岩居住,繁衍子孙,广东潘氏亦常有往来,其后辈中果然屡出人才,此墓自然成了潘氏祖坟。

有趣的是,五里隘茶亭(隘口)虽有一块平地,但不算宽阔,却留下一座清代戏台,正台长约12米,宽约6米,台基座高1米,台高2.2米。正台边各有耳房一间,戏台面对观音阁。当地群众说,过去这里不但香火旺,而且每年还有几次庙会。周边几十里,甚至更远的人都来赶会,还有南来北往的商客路人。那时,五里隘山上山下都是人,人们请来戏班子唱大戏,真可谓人看戏,菩萨也看戏,热闹非凡。

五里隘,一部活的历史,记载着交通、宗教、文化、善事的变迁。如今好山、好水、好景、好故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四方游客,不断踩石登临。

(耿艳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