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凉山音声:盛世阿洛克古访谈

凉山音声:盛世阿洛克古访谈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非遗展演现场,民间艺人阿洛克古唱毕摩调、进行克智表演、吹奏木叶等,多次往返于舞台上下,展现了自己的多才多艺。人物档案阿洛克古,1958年生,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人,彝族民间乐器克西举尔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深爱彝族民间艺术,尤其喜欢音乐和体育。访问者杜梦甦简称为“D”;被访者阿洛克古简称为“A”。图2-14阿洛克古自制的克西举尔D:你吹的马布是你自己做的吗?

凉山音声:盛世阿洛克古访谈

在非遗展演现场,民间艺人阿洛克古唱毕摩调、进行克智表演、吹奏木叶等,多次往返于舞台上下,展现了自己的多才多艺。欣赏了他的表演,人们一方面会感叹他个人的艺术表演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深深地感受到彝族人对生活音乐的热爱。演出之后,笔者与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流,以期了解当下彝族原生音乐的传播与传承状态。

人物档案

阿洛克古,1958年生,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人,彝族民间乐器克西举尔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1973年进入布拖师范学校学习,开始学习汉语。1976年毕业参加工作。1986年,为中央电视台录制凉山彝族民歌。作为美姑县城关小学教师,曾经在毕摩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了5年。深爱彝族民间艺术,尤其喜欢音乐和体育。9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弹月琴,并且在口弦、葫芦丝、木叶、马布、克西举尔等乐器演奏上都有获奖等成就。在民歌演唱、摔跤、克智等方面也表现卓越,多次获奖。特别擅长即兴表演,音乐创造能力极强。尤其擅长演奏克西举尔,音质细腻,音色圆润,装饰音精致,整体音乐表现力强,朴实自然,极富感染力。

以下为采访实录。访问者杜梦甦简称为“D”;被访者阿洛克古简称为“A”。

【关于克西举尔】

D:你跟谁学的克西举尔?

A:克西举尔小时候会吹,跟我爸爸学的。但那时候,我爸爸不准我吹克西举尔,所以中间断了很多年。

D:为什么?

A:彝族是农耕社会,全靠劳动耕地来维持生活。老人觉得,如果去耍音乐了,就没得吃的了。最先我吹的笛子,我爸爸给我毁掉3根。现在都记得很清晰,他把笛子放到膝盖上,双手用力折断的。过后我爸爸说:“你不要狠狠地吹,吹着耍一下就可以了。”后来爸爸去世后,没人管我了,我就又重新开始吹。因为原来有基础,所以学起来很快,逐渐大家都晓得了。凉山州歌舞团的作曲家安渝老师说我吹克西举尔的音质是最好的,口型也是相当标准的。彝族吹克西举尔一般是半咬,或者是咬1/3、2/3,但我是全咬,现在还没有看见其他人这样吹,这种吹法的好处就是气流声比较足,音质好,高音好。

D:你后来跟谁学的克西举尔?

A:我没有师傅,只是相当热爱,自己心里特别想学,不仅是克西举尔,其他的也都想学。也都是自己琢磨。吹的曲目是随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而来的,如果你现在让我来吹,我就吹不出来,不晓得要吹什么。但在红白喜事的时候就不一样,结婚的时候就会吹快乐的;丧事就会吹悲伤的。现在的有些曲目,让专家和研究彝族音乐的人“箍”到了,我认为那是不对的,彝族乐器的曲目我都记在脑子里。我很希望有人继承,但学的人很少,包括我的儿子也外出工作,没有学。

D:你的克西举尔是自己做的?

A:我吹的克西举尔都是我自己制作的。以前老一辈都自己做,但现在失传得差不多了。事实上现在真正能做克西举尔和在舞台上吹克西举尔的人都不多了。美姑有个吹得好的长者,70多岁,去年去世了,现在县里能吹出好曲目的有两三个人。

克西举尔最早是牧羊人吹的,因为他们放羊的地方到处都有竹子,风吹竹叶的声音很好听,像哨子一样。牧羊人用竹子吹出来的声音呼唤羊子很管用,羊群一下就都回来了。

图2-14 阿洛克古自制的克西举尔

【关于马布】

D:你吹的马布是你自己做的吗?

A:是的,是我看人家做了之后,自己琢磨做的。我做的马布与别人的不同。第一是竹子砍下来要放一整年以后才做,而且一直把竹子放在火塘的上面烤起,让竹子干燥。第二,我做的簧片与别人不一样,我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从旁边开斜口,另一种是从上面开口,非常小,相当难做。

D:你现在经常吹的曲目有哪些?

A:曲目比较多,都在脑子里,有时一天可以吹出七八首,有时又只有一两首。

D:你觉得自己吹马布有哪些特点?

A:我吹的是五孔马布,自己摸索出来高音区咬牙吹,这样过渡音比较长,音乐有个曲线,这个也是我自己的特点。我自己比较喜欢吹滑音,就是从下面的音滑到上面的音去,技巧就是用牙轻轻咬上去。

D:你一般在哪些场合吹马布?

A:在农村里,结婚的时候可以吹,过年过节的时候可以吹,“尼木措毕”的时候也可以吹。根据彝族的老传统,月琴、克西举尔、马布等乐器在“尼木措毕”的时候都可以用,主要是看主人家的经济条件,给得起钱的人家都会请,也就是仪式中间,主人家嫁出去的女儿回门转棚子,要赛马、选美的时候,就请乐手表演来助兴,吹的曲子都是看当时的环境心情,即兴的,会吹什么就吹什么,没有什么限制和要求。

图2-15 阿洛克古自制的马布

【关于木叶】(www.xing528.com)

D:看你在舞台上除了克西举尔、马布,还在吹木叶,音色很美,很特别。

A:我喜欢吹木叶,其实也不只是木叶,我喜欢彝族的民间艺术,也会一些彝族民间的艺术。

第一届毕摩文化节的时候,我是晚会主持,还是克智、民歌选手。这次来展演,我的节目有:唱毕摩调,吹木叶、马布、克西举尔等。

D:你是怎么学会吹木叶的?

A:我有一次看到贵州电视台的一个节目里有人吹木叶,很喜欢,就开始琢磨。在我老家,房前屋后都是女贞树,我就摘下一片树叶开始吹,大概三四个小时后吹出来了第一声,然后就一点都不响了,找不到任何声音。第二天我继续琢磨,终于吹响了,慢慢地可以吹曲子。后来我又琢磨,把吹木叶改成吹膏药中间的那层塑料,我用刀子把那个塑料削成木叶的形状就可以吹了,音高比木叶还好。

D:你在艺术上还有什么愿望吗?

A:我觉得我自己节奏不好,因为不懂乐理知识,但是也许懂了乐理知识我也就吹不好了。我害怕知识性的东西太多把音乐“箍”死了,我觉得我的音乐长、短、强、弱相当自由。

【关于口弦】

D:你什么时候开始吹口弦的?

A:很小的时候,一般彝族人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吹口弦了,拿一片竹片开始吹。那种竹片是没有经过制作的,就是竹子划下来,砍成4片,去掉里面那一层竹绒,然后就开始“呱呱”地吹。

D:很“原生”?

A:相当原生。

D:这种原生的与舞台上表演的有什么不同?

A:小时候吹的是自己砍的竹子的竹片,长大以后就不一样了,会吹制作好的,相对要悠扬些。好多父母都喜欢娃娃弹,虽然声音小,但听起来好听得很。一片的口弦也可以吹出一首歌,像凉山的祝酒歌。吸气、哈气和手弹,高低音都是通过口腔的变化来控制的。

D:对于彝族,口弦是伴随男女老少一生的乐器?

A:是的,任何时候人们都可以吹,表达情感高兴吹,悲伤也吹;小娃娃吹,老人也吹;女的吹,男人也吹。

图2-16 美姑县民间自制口弦

【非遗活动前后】

D:你在非遗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A:之前,主要是一些民间的活动,每年大约要参加民间的红白喜事30多场,但基本没有出过远门。之后经常是政府组织出去展演,今年到现在都已经有四五十场演出了,全年大约有六七十场演出,这些演出的地点全国各地都有,也都是要给劳务费的。

【音乐传承】

D:现在民间音乐的传承情况怎么样?

A:我自己教的马布有三四个徒弟,克西举尔有七八个徒弟,但是没有达到我的要求,这些乐器娃娃学起要难一些,不容易吹响。我和美姑的一些非遗传承人在中小学教唱彝族民歌,一般在假期。另外,我们从2014年开始教月琴,美姑一个班,盐源一个班,西昌一个班,峨边一个班,昭觉一个班。

D:一个班大约多少人?

A:有些10多个,有些20多个。

D:怎么收费的?

A:不收钱,都是免费的。月琴是娃娃自己买,但学习都是免费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