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的战争:科举制度实现地位提升

学习的战争:科举制度实现地位提升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科举制度是平民进入官场的唯一途径,是不受任何限制、只要通过考试就能获得富贵与成功的最有力的保证。只要通过第一个阶段的解试,就能得到“举人”的称号。我们制作组和斯科特、珍妮一同试穿了当时科举考试中出现的作弊马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想要通过科举考试改变社会地位的欲望有多强烈。中国的科举制度——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公认最好的人才选拔制度——最终变异成了滋生各种弊病的温床。

学习的战争:科举制度实现地位提升

那么,科举考试对古代的中国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怎么会让这么多人不断挑战呢?因为科举制度是平民进入官场的唯一途径,是不受任何限制、只要通过考试就能获得富贵与成功的最有力的保证。也就是说,通过科举考试就能得到别人羡慕不已的权力与名誉。

只要通过第一个阶段的解试,就能得到“举人”的称号。举人不仅会获得下一场考试的资格,还会在服兵役、徭役、征税等方面享受一定程度的减免。不难想象,在殿试中合格的人会享受怎样的待遇,他们会得到让所有人都羡慕不已的“进士”称号,还会被聘为政府官员。

以上种种利益的诱惑也导致科举考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奇特的作弊行为,比如将提前做好的纸条藏到衣服当中,而鞋子、笔杆、烤好的馒头,或者是砚台、笔盒等都可能成为作弊的工具。

有的应试者还会在衣服里子上写满“四书五经”,或者在深蓝色的衣服上用墨汁写好之后再在上面抹上泥土,这样一来,之前写好的字就会在显现之后很快消失,完全可以避开监考人员的眼睛。除此之外,还有人将纸条绑在石头上扔到考场外,与在外面等待的共谋者串通,也有人利用信鸽作为交换答案的工具,还有人直接贿赂考官,事先在考场里面藏好抄袭的纸条。

写满了文字、用来作弊的马甲

这种不正当的行为不只发生在一部分不自觉的人身上,而是普遍现象。实际上当时还有人在很薄的纸片上写满密密麻麻的小字,然后卷成小纸条,再公然进行出售。

我们制作组和斯科特、珍妮一同试穿了当时科举考试中出现的作弊马甲。马甲的里子上写满了小字,可见作弊者制作这件衣服时所下的功夫。如果把制作作弊衣服所花费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上,说不定在考试中也能合格。斯科特和珍妮觉得这样的马甲非常神奇,他们拿在手里仔细看了好久。

斯科特说:“亲身试穿之后我觉得这件衣服实际使用的时候一定不方便,从肩膀开始一直到脖子,文章的内容是连在一起的。我想在进行这种作弊行为之前,作弊者一定练习了很久。”

珍妮说:“是啊,但是你不觉得这件衣服很酷吗?当时规定女性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如果我生在中国的那个年代,我是穿不到这样的马甲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件衣服非常合我的意。”(www.xing528.com)

其实,这种作弊行为还属于比较轻的。有些人收买了考官之后,将自己的考卷与获得高分者的考卷进行调换,还会出现有一些考官事前泄露考题,或者事先让考生在考卷上做出记号。这样的行为让很多想要通过自己的实力和正当途径考取功名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应试者士气大落,也给他们造成了直接的伤害。

当时的政府为了防止作弊想尽了办法,比如,在考场的墙外种上荆棘,在考场内建立监视塔,让考官和守卫监视所有应试者的一举一动。不仅如此,还严格规定进入考场时要穿的服装和携带的物品,进入考场时还要仔细搜查,所有的应试者在考试之前都要被隔离。考官会把应试者分为很多小组,让应试者之间相互监督。为了不让考官作弊,政府会将应试者的名字遮起来(叫“糊名”),并让人将应试者的答案誊抄一遍(叫“誊录”),防止别人利用名字或者笔迹作弊。

政府对作弊行为的处罚也非常严厉,对于那些作弊而被人揭发的人,会给他们戴一个月名为“足枷”的刑具。但是,尽管政府采取了无数的应对措施,也制定了非常严厉的处罚政策,作弊行为依然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想要通过科举考试改变社会地位的欲望有多强烈。

当科举考试沦为读书人出人头地的手段之后,学习就不再是为了获得学问和知识,而仅仅是为了考试。作弊行为也继续蔓延,而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医学、工学等方面的知识渐渐被人们忽略。当应试人数呈现爆炸式增长之后,科举考试不再是为了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举行的考试,其性质转变为选拔熟悉儒家思想的人。明清时期为了能够轻松地选拔合格者,政府过于限制作答的形式(八股文),这导致了科举考试未能起到测试读书人知识水平的作用。

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样的科举考试导致很多人在精神方面疲惫不堪。中国的科举制度——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公认最好的人才选拔制度——最终变异成了滋生各种弊病的温床。

【注释】

[1]救世军,1865年创立于英国伦敦的一个基督教社会活动组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