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书院与科举制度的紧密联系及其独立地位

书院与科举制度的紧密联系及其独立地位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书院与科举密切相连,且越到后期联系愈加紧密。[29]从中可见清代问津书院的教育事业与科举制度联系之深,书院已然成为应科考的教育基地,问津书院走出的许多举人进士,成为先正乡贤。另一方面,尽管书院与科举制度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但问津书院的学者士人们对于科举是保持距离的,他们并不将书院视作科举的附属品。

书院与科举制度的紧密联系及其独立地位

书院与科举密切相连,且越到后期联系愈加紧密。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一书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证明了从宋代以来,“书院数量与进士数量的相关系数不断增大”,书院为科举的服务功能愈加明显,科举也反过来给书院以更多的影响。[28]问津书院与科举亦是如此。《问津院志》卷四《讲学·会课》载“会约四则”,其中说道:

帖括取士,不下四百余年矣。一题之文载在房墨者,盈千累百,每科必有一二人另番花样,愈出愈奇,无他,惟其新也……在先辈,则研习经史,穷极《性理》《语类》《或问》、诸子百家等书,乃能信今传后,久而益新。近乡、会试添设五经中额,论题出《性理》,正欲学者留心古学以作根柢,则文章不求新而自新……诗、字两学,虽曰末业,然近日应制以诗命题,有关黜陟……会中优取前列之文,不徧传共阅,彼此无益。阅卷发案毕,其优等应胜者领卷归,各自缮写四本,照原批点装订,送至书院汇斋,分上下东西四路,酌期递传,以示欣赏。[29]

从中可见清代问津书院的教育事业与科举制度联系之深,书院已然成为应科考的教育基地,问津书院走出的许多举人进士,成为先正乡贤。

另一方面,尽管书院与科举制度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但问津书院的学者士人们对于科举是保持距离的,他们并不将书院视作科举的附属品。王会厘称:“当年同志,月望一聚,条规讲说,兢兢于实践躬行,文足载道,不徒以弋取科第见长。”[30]如所周知,理学作为书院的灵魂,并非一开始便代表了官方正学,而与晚明问津书院兴起密切相关的阳明心学,亦是曾受打压,书院与庙堂的关系并非始终融洽。不过,王会厘另一方面又希望问津书院也能有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那样的人物走出,能够“培国脉,挽时局,正学术,藉纡朝廷宵盰之忧”[31],这反映了书院与朝廷休戚与共的关系。但无论如何,私人讲学仍是书院志叙述的重点。科举与书院密切的、直接的联系,在书院志的整体叙述,特别是最能传达士人意识的叙、记诸文中,经常是隐而不彰的。(www.xing528.com)

当然,科举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不可避免地反映到了书院志的撰述当中。单就《问津院志》卷二《建置·建置姓氏》《管理姓氏》、《先正》卷五而言,中举、进士、仕宦都是必不可少的。如众多学者所论,科第功名作为明清社会的身份性标识,已渗入社会各个层面,院志的编纂当然也没有例外。士人在通过书院实现教化理想的同时,也会受到现实的影响,而正是诸层面的交织,形成了本文所说的“史相”。

最后要提及的是,当清季科举制面临内部危机与外部冲击而终于停废时,传统书院也走到了尽头。[32]科举废除造成社会(尤其是乡村社会)办学主体从公向私发生转变的同时,近代教育却远未普及,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消极影响。[33]光绪《问津院志》虽修于20世纪之初,全书中虽偶有语及曾国藩、左宗棠等近代化先驱,却未曾提到时代背景的变化,甚至有意无意略载同、光年间事迹。就这一层面而言,王会厘在经历庚子西逃与“奉母讳里居”后编纂的《问津院志》,乃是发思古之幽情、吟伤今之离恨的史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