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沂兰山的书院与琅邪书院的官办书院不同

临沂兰山的书院与琅邪书院的官办书院不同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是这一时期的书院不分官立与私立,皆受政府监督。琅邪书院建成以后,遍聘学者、名家担任书院山长,为临沂培养人才、发展文化教育,其中以许瀚、尹彭寿尤显突出。除官办书院外,民办私学也为明清兰山的教育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书院与琅邪书院的官办性质不同,实际上为私学。

临沂兰山的书院与琅邪书院的官办书院不同

明代科举制度的规范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也使求学人数得以增加。明清时期,这一趋势越发显著。除了府学、州学、县学、社学等官办学校的相继建立,私立书院也开始出现。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相对独立的民间教育机构,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由富室或者学者出资或筹款捐助兴办,聘请海内名师担任主讲或山长[4],招收来自各地的学子,聚徒讲授、研究学问。明代嘉靖以后,民间创建书院势头愈猛,朝廷也开始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书院逐步由民间教育机构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教育机构。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朝廷正式采取鼓励态度,明令各省建书院,书院渐兴。只是这一时期的书院不分官立与私立,皆受政府监督。

为了进一步昌盛学风,乾隆二十四年(1759),沂州知府李希贤率领属下七县知县共同捐资修建琅邪书院。书院地址选在原王右军废祠,在修建书院的同时,整理修葺包括乾隆御笔在内的各式法帖碑刻,种植花草树木。最终,书院建造书屋30间,院内碑刻林立、绿荫婆娑,书斋窗明几净、墨香盈室,优雅的环境吸引了许多士人慕名前来,不仅极大促进了学风,也使书院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大名胜。琅邪书院建成以后,遍聘学者、名家担任书院山长,为临沂培养人才、发展文化教育,其中以许瀚、尹彭寿尤显突出。

许瀚(1797—1867),字印林,山东日照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清末杰出的朴学家、书法家,曾被著名学者龚自珍评为“江北学者第一”,先后受聘担任济宁渔山书院山长、沂州琅邪书院山长,出任滕县训导。担任琅邪书院山长期间,许瀚不仅授课讲学,而且对临沂的金石考古以及书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收集了许多散存的汉画像石北齐造像碑、隋造像碑。另外,他的书法丰肥端庄、通劲遒健,临沂也留有不少他的翰墨珍宝。

(www.xing528.com)

图6-8 重建后的琅邪书院

尹彭寿,生卒年不详,字竹年,山东诸城人。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晚清金石学家、文字学家,曾担任兰山县教谕,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光绪三十年(1904)间任沂州琅邪书院山长,辞官后一直在沂州府闲居。担任山长期间,尹彭寿在讲学育人的同时,同样关注金石、书法。尹彭寿尤善隶书,他的隶书是学院学子摹写临习的底本教材。其写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东蒙山嘉惠昭应王庙碑铭》至今保存完好,立于蒙阴境内东蒙山顶雨王庙外的山坡上,既是珍贵的隶书书法作品,也是后人考证蒙山的珍贵史料。

除官办书院外,民办私学也为明清兰山的教育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较之前代,明清时期兰山人口数量增长很快,“就连明代‘土旷人稀,一望尚多荒落’的沂州府,到乾隆年间也已是‘近年生齿日繁,居民稠密,回非从前地广人稀景象,昔日孤村小店渐成大集巨镇’”[5]。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使人口聚集密度大大增加,求学人数也因之骤增,名额有限的官学无法满足需求,民间私学、书院的设立也就显得尤其必要。当时名气较大的书院有神峰山(今兰陵文峰山)下的荀子书院、县北10千米处的诸葛书院、金雀山下由元代解元王佐修建的王氏书屋,县南35千米处明代进士李烨讲学的李氏书屋等。这些书院与琅邪书院的官办性质不同,实际上为私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