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北:经心书院、紫阳书院和墨池书院的研究

湖北:经心书院、紫阳书院和墨池书院的研究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家凤,字仪九,湖北沔阳人。经心书院在湖北武昌,有《经心书院经艺》,已著录。清光绪十六年,总督张之洞建于营坊口左老天符庙都士湖,并将火星堂原经心书院并入。规模巨集敞,讲堂前有两书库分贮书籍,中有楚学祠以祀湖南、湖北两省先贤。光绪三十二年,张之洞将其改为两湖总师范学堂。汉口紫阳书院在湖北汉川。墨池书院在湖北宜昌。

湖北:经心书院、紫阳书院和墨池书院的研究

《经心书院经艺》不分卷

经心书院辑,清光绪二年(1876)刊本。

经心书院在湖北武昌同治八年(1869),学政张之洞建于三道街文昌阁,九年迁于火星堂右,并捐俸购置书籍总督李瀚章、巡抚郭柏、学政洪钧先后添置膏火。光绪十七年,学政赵尚辅捐资移建于三道街,更名经心精舍,规制仍旧。三十三年,总督张之洞因精舍旧址改建存古学堂。

光绪二年,经心书院主讲刘恭冕选辑经心讲院经解、史论、赋诗、杂文付梓,“而于经艺尚未遑也”。因值乡试之年,书院诸生选择优秀经艺刊刻,以为模范,希望能于乡试及来年会试有所帮助,因成此书。

是书半页九行,行二十五字,四周双边,双鱼尾,大黑口。不分卷,书前有宝应刘恭冕所作序文。其主要内容为经心书院诸生所作五经文,共收《易经》文二十六篇、《书经》文二十二篇、《诗经》文二十一篇、《春秋》文二十二篇、《礼记》文二十二篇,共一百一十三篇,每篇后均有评语,于研究清代书院考试、教学及清代学术、八股文体均有价值。《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刘艳伟撰稿,赵伟审稿)

《经心书院题名记》一卷

清王家凤辑,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王家凤,字仪九,湖北沔阳人。曾肄业经心书院。光绪十四年优贡,官天门县训导,蒲圻县教谕。著有《夏汭文存》四卷、《诗存》二卷。

经心书院在湖北武昌,有《经心书院经艺》,已著录。

光绪十七年,学政赵尚辅移建书院后,令采辑经心书院历年肄业诸生姓名、籍贯,并科目、官阶,依次排录,为题名记。书院斋长王家凤奉命辑录,因成此书。

是书半页十行,行十八字,双行小注,四周单边,大黑口,双鱼尾。凡一卷,书末有王家凤所作识语,述此书由来及编辑过程。正文主要内容为经心书院历年肄业生名录,共计八百一十四人,列诸生姓名、字、籍贯、科举出身、官阶等。因书院底册不存,王氏辑录此书甚为不易,先以学政向书院所发札文之名录为据,后于各府州县学辗转访问,“转相咨询,补其遗佚”,又“颇取证于《缙绅录》及历科《同年谱》之类”,亦可见其用力之勤。然因学政离任在即,成书仓促,所辑各人,字未详者尚有一百三十四人,是为不足之处。概而论之,是书为经心书院之原始文献,是研究经心书院的第一手资料,于清代地方书院学生群体研究大有裨益。(刘艳伟撰稿,赵伟审稿)

《两湖书院正学堂年终大课题》一卷

清张之洞作,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两湖书院在湖北武昌。清光绪十六年,总督张之洞建于营坊口左老天符庙都士湖,并将火星堂原经心书院并入。规模巨集敞,讲堂前有两书库分贮书籍,中有楚学祠以祀湖南、湖北两省先贤。教学分经学、史学、理学、算学、经济学五门,后课程设置又改为经学、史学、地理数学博物化学及兵操等科,任教者多一时名流,培养人才甚众。光绪三十二年,张之洞将其改为两湖总师范学堂。

是书半页九行,行十八字,小注双行,四周双边,单鱼尾,黑口。凡一卷。其内容为张之洞所出光绪二十五年年终课题六套,每套分论语学、周礼学、左传学、史学、天文学、舆地学、中俄界图学、兵法史略学、兵法测绘学、兵法制造学、算学,是了解清末书院考试内容变革的重要史料。《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刘艳伟撰稿,赵伟审稿)

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八卷首一卷

清董桂敷纂,清嘉庆十一年(1806)刊本。

董桂敷(1775—1854),字宗绍,号小槎,江西婺源人。嘉庆十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教习庶吉士。曾两次充任同考官,所荐拔者多名士。二十四年乞病假,后主讲豫章书院。为学恪守程朱,躬行实践。诸生以“文模道范”相颂。门人刘绎撰联称:“说经为诸儒宗,盛德必百世祀。”后以病归,旋卒,终年五十八岁。著有《儒先语录汇参》《增定汉口紫阳书院志》《汉口紫阳书院学规》《自知室文集》《周官辨非解》《夏小正笺法》等。

汉口紫阳书院在湖北汉川。又名甑山书院。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旅居汉口的徽州商人创建,祀朱熹。有遵道堂、六水讲堂、主敬堂、愿学轩、宴射轩、致一斋、近圣居、御书楼、藏书阁、魁星阁、文昌阁、朱子祠、报功祠、始建祠等。六十年知县钟嘉襜、乾隆二十四年(1759)伍泽概重修,后废。嘉庆五年,原贵阳知府邑人程煜捐置北街房屋一所,重立大门,靠北有铺房四间,书楼一座,照壁回廊三间,左右厢房两栋各三间;靠后有大厅一座五间,照壁回廊三间,左右厢房两栋各三间,坐楼一座上下各五间,围房一栋五间及围墙等。道光十年(1830),知县张开云率周若鸿等清理书院学田并修葺。光绪二年(1876),知县邵世恩曾劝谕典当商人每月捐输膏火钱二千,以利办学。

嘉庆年间紫阳书院重修院舍,董桂敷乃受主事众人之托,以增订为任,“循其节目,补其遗文,缺其散佚者”,撰成《紫阳书院志略》八卷。

是书半页九行,行二十二字,四周双边,双行小注,白口,单鱼尾。前有董桂敷《增订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序》,后有谢登隽《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原跋》及董桂敷所作《跋》。首卷为《旧凡例》十二则、《增订志略凡例》十五则。卷一为图说,有《紫阳书院遗图》六幅;卷二为道统;卷三为建置;卷四为崇祀;卷五为学规;卷六为梗产;卷七为艺文;卷八为杂志。(www.xing528.com)

《紫阳书院志略》是研究汉口紫阳书院最为重要的文献资料,不仅记载了书院创建的背景、目的与过程,更反映了其创建对汉口地区学术和社会风气所造成的影响。(王帅撰稿,肖啸审稿)

《墨池书院章程》一卷

清程家颋纂,清道光刻本。

程家颋,字仲苏,河南商城人。嘉庆十八年(1813)举人,道光九年(1829)任宜昌知府,倡修墨池书院。

墨池书院在湖北宜昌。相传其地为晋郭璞、宋苏轼洗砚处。明弘治七年(1494),知州陈宣曾建墨池书屋。清康熙年间,知州宗思圣改建为书院。乾隆十三年(1748),知府陈伟重修。道光年间,知府程家颋以其规模甚小,捐资倡修,规模甚备,又储钱出典生息为膏火之资,购书二千余卷,并刊章程及学规,延山长主讲,甄选生员。宣统二年(1910)改为宜昌府中学堂。

是书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四周单边,单鱼尾,白口。凡一卷。内有宜昌府知府程家颋、宜昌府学教授陈廷标、东湖县学教谕李鼎玉各自所撰《重修墨池书院记》,道光十四年知府程家颋为重修墨池书院向上级衙门所呈交代修院情况、书院章程的公文及各宪批示,以及程家颋所拟学规,是研究墨池书院及清代地方书院经费、教学、管理的重要文献。《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刘艳伟撰稿,赵伟审稿)

《天门书院杂著》一卷

清陆迦陵著,清道光年间刻本。

陆迦陵,具体信息不详。

天门书院在湖北天门。元知县贯阿思南海牙建。其址原为一田姓州民著述处,适知县贯氏欲兴学校,田氏后人田怀德将祖产捐出,遂于天门山麓建成书院。清乾隆十九年(1754),知县李飞云改建于本邑西成门左,有堂室三十余间,宏敞深邃。李作碑记言:“所以学为人也,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十际五常随处体验”,“岂章句之谓乎?”“学者若不自检摄,日习剽窃,智巧相高,嚣薄相尚,责人明而责己昧,然人世犹空碑耳”。嘉庆十七年(1812)、二十五年,知县方遵辙、王希琮分别重修。道光八年(1828)圮于水,知县邵勷重修。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单行小注,白口,单鱼尾,四周双边。不分卷,前后无序跋。全书皆为文章,有《饮水亭记》《文学泉阁记》《湖舫前游记》《湖舫后游记》《湖舫夜游记》《代邵公义冢碑记》《代嘉鱼重修书院序》《代嘉鱼新建考棚序》《问花水榭稿》《支公像赞》《陆公祠新修书石》《陈素泉六十寿序》《米海岳墨迹书后》《刻师友渊源录引》《黄谷原画像赞》《楚湘书堂跋》等碑记、序跋十六篇。

是书为陆迦陵所著,《饮水亭记》《代嘉鱼重修书院序》记道光时知县邵勷重修书院始末,于研究清代天门书院的建设情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他如《湖舫游记》《问花水榭稿》《陆公祠新修书石》《陈素泉六十寿序》等涉及道光年间湖北地区的景物、名胜、习俗等多个方面,于研究清后期该地区的风土人情有一定的帮助。(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问津书院志》六卷首末各一卷

清王会厘续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王会厘(1844—1913),字季和,号筱东,湖北黄冈人。光绪二十年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后主问津书院。

问津书院在湖北黄冈。相传孔子自陈蔡去楚过此,后当地人掘地曾获石刻,有“子路问津处”五字,故名。元初为龙仁夫讲学处,立有先师庙,元末毁。明正德年间,知县胡浩曾建亭立石。隆庆初,知府孙光祖重建,县儒士郭庆、吴良吉与黄安、耿定向、耿定力兄弟复于此讲学。万历年间,肖继忠、王升将其移建于今址,并题额“问津书院”,一时称盛。明末毁于兵。清康熙六年(1667),邑人邹互初、操之盛先后修建祠垣讲堂。道光七年(1827),举人胡玉森、增贡钱履和、生员胡华润捐建理事斋一所,共七间。光绪七年,监生熊明春等募资重修大成殿。自明至清,各官宦、士绅共为书院捐献学田近七百亩。

王会厘主鬯问津书院期间,见问津旧志“蠹编断烂,版毁于兵”,曾有重修之意。光绪三十年九月,王会厘丁母忧里居,受问津书院理事徐辰甫、王楚材、沈子木相托,乃对原志加以续补,遂成此志。

是志半页九行,行十八字,双行小注,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凡六卷,首末各一卷,卷首有王会厘《续修问津院志叙》、黄彦士《问津旧志原叙》、王拾士《康熙院志原叙》、王民皞《叙》、王风采《叙》、王封溁《叙》、万承宗《庚子院志原叙》及旧志目录和凡例十二条等。卷一志形胜,内容包含山川脉络图说与古迹;卷二志建置,包括院宇、田亩、地租、漕款、公牍、建置姓氏与管理姓氏;卷三志祀典,内容包括祭期、释奠、礼器图、乐器图、礼乐总图、礼乐总数、乐章、舞谱、祭品、仪注、祝文、执事、释奠姓氏、祀生;卷四志讲学,包括源流、学规、讲说、会约、讲学姓氏、会课姓氏、续采会课姓氏略;卷五志先正,分别有讲学、名宦与乡贤列传;卷六志艺文,包括碑记、序、书柬、杂著、诗、赋;卷末为捐输姓氏及《跋》。《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

是志于六卷之外增卷首卷尾,备载原委。其卷三祀典所载乐舞之图,如礼器图、乐器图、礼乐总图、礼乐总数、乐章、舞谱、祭品等,弥足珍贵,有极大的文献史料价值。(刘金撰稿,宗尧审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