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官府书院:中国书院文化

唐代官府书院:中国书院文化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转年,乾元院迁至太子东宫的丽正殿,改名为丽正书院。从开元六年到二十八年,唐代中央政权用22年的时间,由丽正书院到集贤书院,从京师道东都,完成了创置“书院”这一全新机构的工作。唐代的官府书院作为深受皇帝器重的文化机构,自然是读书人心目中的圣殿,这里汇聚了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文化精英。官府书院的存在,对唐代经济和文化的空前昌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唐代官府书院:中国书院文化

当民间书院循着聚书、读书,聚众读书的小径小跑而来,或简素或风雅的院落在民间散发出梅花一般清冽的芬芳,越来越多的士人在梅香梅影驻足流连,官府沿袭汉魏以来“聚藏群书,校理经籍”的秘书省之责,也于唐代中期推出了“书院”这一全新的学术文化机构。

   汉魏以来,国家队图书典籍都极为重视,西汉的兰台,东汉的东观皆为宫中藏书之所,设有秘书郎、校书郎等职,至桓公延熹二年,始正式设立秘书省,掌典图书,考核古今文字的异同。魏文帝时改称秘书监,到了晋代,又改称秘书寺、秘书省,除了掌管国家典籍外,又多了一项编写国史的任务。后来的南北朝、隋代,各政权基本沿袭了这项制度。

   开元五年,唐玄宗任命学士马怀素为修图书使,专门负责国家图书,并且组织了一批文士在乾元殿整理编辑国家藏书,还委派了官员负责管理,设立乾元院。转年,乾元院迁至太子东宫的丽正殿,改名为丽正书院。不久后,在京都长安的光顺门外,东都洛阳的明福门外也设立了丽正书院。也就是说,当时有三所同名异址的丽正书院在进行着同样的工作。可见,“开元盛世”的唐朝时,对藏书及文化事业的重视。

   开元十三年四月五日,唐玄宗召集都知丽正殿修书事张说等大臣商讨封禅之事,赐宴于集仙殿,谈到高兴处,唐玄宗龙颜大说,称“与卿等贤才同宴于此,宜改集仙殿曰集贤殿,改丽正书院为集贤院”,并下诏书,称改名的本意为集天下贤才,以济于当世。于是,东宫、京师、东都三所丽正书院,也随之改名为集贤书院。后来,也许是因为三所官府书院还是满足不了需求,又创设了华清宫兴庆宫集贤书院。

   从开元六年到二十八年,唐代中央政权用22年的时间,由丽正书院到集贤书院,从京师道东都,完成了创置“书院”这一全新机构的工作。

   作为官府书院,丽正、集贤书院有着严密的组织,据文献记载,院中先后设有院使、检校官、学士、直学士、伺读学士、伺讲学士、大学士等等,约39种职事,每种职事责任分明,各司其职,共同协作,维持书院的正常运作。

   学士是集贤书院的核心,其职责在除了沿袭刊辑经籍,搜求医书,申表学习术,这些固有的职能外,还新创了辨明大典,征求贤才,顾问应对等新的职能。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大唐文化继承和开创的博大胸怀。

   丽正、集贤书院虽为官府,但它的性质使它得以专心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追求,它所进行的文化学术活动,大致分为出书、藏书、讲学、赋诗、顾问五个方面。(www.xing528.com)

   出书是书院的首要任务,参考《唐六典》和《唐会要》的记载,可以计算出大致的数字,自开元六年建院至天宝十四年,38年累计出书71405卷,年平均1879卷,在那个以书为主要文化载体的年代,集贤书院在唐代文化学术事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奠定了相当于国家出版中心的地位。

   藏书是与出书同等重要的事,院中藏书包括旧底本和新写本两部分,使众多图书处有序状态,才能有效地展开工作。于是,集贤书院的藏书工作已超越了单纯的搜藏典籍,还进入了把书分类编目的高级阶段。天宝十四年时,书院藏书达150000卷,高级藏书中心的地位当之无愧。

   讲学活动可以分为,皇帝亲自到书院讲论儒道,学士为皇帝讲论文史以及学士对写御书手、书直等人进行教学活动。书院在讲学的范畴里,已具有了教育的功能。

   赋诗是书院的最为风雅之事,集贤书院既集天下贤能文学之士,把酒载歌,燕饮诗赋,顺理成章。这样的场景屡见诗赋,并且出有诗集《集贤院壁记诗》二卷。

   顾问,即书院所设能辨明国家军政大典的皇帝顾问,他们既要提出政策、文化方面的建议,供皇帝参考,又要随时预备皇帝的召见,做皇帝的咨询顾问。

   唐代的官府书院作为深受皇帝器重的文化机构,自然是读书人心目中的圣殿,这里汇聚了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文化精英。官府书院的存在,对唐代经济和文化的空前昌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时至今日,我们似乎依然能在官府书院的某块瓦背上听见当年诗歌的雨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