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康熙宁远州志:古代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与空间历史

康熙宁远州志:古代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与空间历史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康熙宁远州志》[6]:“门四,东曰春和,南曰延辉,西曰永宁,北曰威远。外城……高如内城。明季增筑。门四,东曰远安,南曰永清,西曰迎恩,北曰大定。四角具设层楼。”

康熙宁远州志:古代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与空间历史

该志编纂完成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是兴城历史上的第一部志书(清改宁远卫为宁远州),志中舆地图显示有两道城墙4[6]值得注意的是,比对明代的两部志书,明宁远卫城四座城门的名称与清宁远州城及今天流传下来的不符:

《辽东志》[4]:“城门四,东曰春和,南曰迎恩,西曰永宁,北曰广威。”

《全辽志》[5]:“门四,东春和,南迎恩,西永宁,北广威。”

《康熙宁远州志》[6]:“门四,东曰春和,南曰延辉,西曰永宁,北曰威远。外城……高如内城。明季增筑。门四,东曰远安,南曰永清,西曰迎恩,北曰大定。四角具设层楼。”(www.xing528.com)

据此,至少可以确认宁远卫城确有两道城墙,外城墙还建有角楼,且在修建时间上有着前后次第关系,这才造成了城门名称的更换。只是“明季增筑”四字,因无句读断识,无法确定是限定外城墙还是外城门的定语。但按照一般规律,多同时于城墙修建之时辟门,应可确认为明季(明末)增筑外城墙。

以“迎恩”名城门,在明时建造的很多中小型城池中较为普遍,通常是接圣旨所在或朝廷命官甚至皇帝亲临所经。明宁远卫城内城南门的“迎恩”之名转移到清宁远州城的外城西门,恐与清帝东巡自西而来有关。

清自康熙帝始有东巡赴盛京(今沈阳)之举(计3 次),其后乾隆(计4 次)、嘉庆、(计2 次)、道光(计1 次)诸帝皆然,虽以展谒祖陵为辞,实则包含巡省地方,加强军备,奖励农垦,安抚少数民族及察吏安民政治诉求。路线有二:一为绕道蒙古前往,乃为拉拢关系之考量;一为沿辽西走廊一路逶迤,此路线上的宁远州地理位置特殊,乃为沟通关内外的咽喉要道。特别是该城在清帝心中似乎有着更深一层的情感意义:皇太极大有得宁远而平天下之感,并对来自宁远的降将一律委以重任,有的拜将,有的封王,无所不用其极,如吴三桂祖大寿洪承畴等宁远降将都被授予汉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官衔,号称“关宁铁骑”的宁远明军在降清后也都享有很高的待遇。此后诸帝亦对宁远另眼相待,恩宠有加。康熙、乾隆、嘉庆、道光,东巡途中大多会在此一带驻跸。[1] 期间,或巡访,或断案,或围猎[2],或吟诗,高兴之余,有的还免除宁远当年全部赋税,致使人心沸腾、欢呼雀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