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供水泵站工程的新技术应用

供水泵站工程的新技术应用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70年代,供水泵站的稳步发展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供水泵站在抗御洪涝干旱灾害,保证农业稳产与增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及跨流域调水,解决城镇供水,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供水泵站工程的新技术应用

我国古代,就有以风力、水力、畜力、人力为动力的提水机具,进行灌溉排水的历史很悠久,但是由于技术落后,规模很小。到20世纪20~30年代在东南沿海地区才开始出现以柴油机、电动机为动力的泵站。随着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日益提高,工程规模与效益不断扩大,20世纪我国泵站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农业的发展,国家在东部经济基础较好的部分省、市抓了农业机械的试点,重点建设了一批柴油机和电动机的动力泵站,到1957年底,机电排灌泵站的总装机容量从1949年的71MW增加到3530MW,不仅为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且为全国的推广探索了经验,奠定了较好的技术基础。

(2)20世纪60年代,机电排灌的全面推广与发展阶段。第二个五年计划与随之而来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农业集体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农业机械工业的兴起,为机电排灌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此阶段,全国各省市的机电排灌泵站规模由小到大,得到迅速发展,为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设与管理水平也得到提高。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大型机电排灌泵站,如江苏省江都排灌泵站,山西夹马口高扬程灌溉泵站,安徽撮镇泵站等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具有中国特色利用水力资源进行提水的水轮泵站得到重视和迅速推广;相应的管理办法与法则以及管理机构开始建立,1963年水利电力部正式颁发了《机电排灌站经营管理办法》。机电排灌泵站的建设与管理技术得到推广与发展,到1965年,机电排灌泵站的装机容量达到240万kW左右,比1957年增加6倍。

(3)20世纪70年代,供水泵站的稳步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受到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也严重影响到农业及机电排灌事业的发展。但由于国家各级政府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以及农业发展的需要,机电排灌泵站仍然得到了稳步发展。到1978年底,全国机电排灌泵站的装机容量达到1500万kW,灌溉面积达15370万hm2。其间,建成了一批大型泵站,如甘肃的景泰川电灌工程,江苏江都排灌三站、四站,淮安泵站,淮阳泵站,湖北省的金口、汉川、沉湖、南套沟、高潭口、螺山、排湖等大型排水泵站。这一时期的机电排灌泵站工程从总体上看得到了发展,但存在的问题是重规模、重速度,而对质量、效益与管理重视不够,为以后的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的因素。(www.xing528.com)

(4)20世纪80年代至今,供水泵站的综合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为供水泵站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春风,供水泵站在规模质量、效益、管理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和综合的发展。其特点一是大批大型泵站及跨流域调水工程(如陕西东雷抽黄工程、山东引黄济青、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天津引滦入津工程,宁夏固海扬水工程,湖北的樊口泵站、新滩口泵站,江苏的皂河泵站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从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到运行管理,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二是重点抓了技术改造和经营管理,对早期建设的技术陈旧、设备落后能耗高、安全性差的设备、设施进行技术改造,与此同时,水利部先后颁发了SL234—1999《泵站施工规范》、SL254—2000《泵站技术改造规程》、SL255—2000《泵站技术管理规程》(条文说明)等技术规范,举办了一系列技术培训班与研讨班,研究了如何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注重效益、提高技术水平等问题,对一些技术的难点、重点进行了技术攻关,使各类各级机电排灌泵站装置效率明显提高,技术水平越来越先进,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建设与管理水平越来越高。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供水泵站在抗御洪涝旱灾害,保证农业稳产与增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及跨流域调水,解决城镇供水,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1978年抗御长江中下游的特大旱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所造成的洪涝灾害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