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供水泵站新技术:节能与经济分析

供水泵站新技术:节能与经济分析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比例关系。总之,如何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实现供水泵站工程的节能,按照国家有关的规范及规程对供水泵站的工程经济问题进行合理的研究和评价,是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关于供水泵站的经济问题在后面的论述中详细介绍。

供水泵站新技术:节能与经济分析

一、能源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能源”即能量的来源,它是指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自然资源。例如,煤炭石油、风力、水力太阳能等都是能源。我国的能源储量比较丰富,且具有相当规模的能源生产基础。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每个家庭的衣食住行到国家的经济振兴,都与能源的生产数量和使用情况密切相关。能源不仅为国民生产提供了动力,而且其用量的大小和使用情况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比例关系。这个关系可以用能源消费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的比值,即能源消费增长系数来表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能源消费增长系数都大于1,即能源消费的增长大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例如,美国1880~1920年间,能源消费增长系数为1.65,英国1810~1860年间为1.96,前苏联及日本1925~1960年间分别为1.9 和1.12。我国1953~1980 年间27 年为1.3。所以,能源消费增长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益的综合性指标。

二、我国的能源消费情况

我国虽然能源储量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能源占有率低。例如,煤炭储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2,石油为1/10。而同我国人均资源短缺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们的工业发展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我国增加100美元产品的石油消耗量为187kg,比有的发展中国家还高,如印尼为132kg,埃及为105kg。我国最终产品仅占原材料投入的20%~30%。我国的万元产值的能源耗量是美国的4倍,吨钢耗标准煤是美国的2.4倍,耗水是美国的8.6 倍。

农村看,农村是一个巨大的能源消费大户,据统计全国共有农用水泵1500 万台左右,每年耗能200多亿kW·h,占农业耗能的40%左右。

供水泵站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工程的一部分,要很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就要很好地控制成本,降低单位能耗,做好工程决策和经济分析。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能源使用量就越大,例如美国、英国、联邦德国及法国等工业化国家,人总计不超过全世界人口的10%,而能源消费却占全世界的40%,这些国家人均的能源消费量,每年约6700kg标准煤,超过现代社会人们平均最低限度能源消费量1615kg标准煤的3 倍以上,其中美国高达7~8倍。

另外,从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在农业上投放的能源和粮食增产的关系(见表4-1)来看,投放的能源数与粮食增产的比值约为3∶1 的关系。不难看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消耗将日益增多,开发和经济合理地利用能源,已经是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重要任务。(www.xing528.com)

表4-1 投放的能源和粮食增产的关系

三、国内外节能工作的回顾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耗量大幅度增加,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能源危机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国在积极进行能源节约的同时,广泛开发利用新的能源和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及沼气等)。

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将合理利用和节约能源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针对现有设备开展以节能为中心的技术改造,以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同时花大力气对老企业进行必要的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的整体运行效益和水平,收效显著。为了开展一场群众性的节能活动,政府在相关文件中强调指出,必须花大的力气解决能源浪费的问题。前水利电力部针对农业供水泵站工程能耗大的问题,颁发了按8项技术经济指标考核供水泵站工程的暂行办法,并组织对供水泵站工程的节能问题进行试验及专题研究,多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也进行了专题讨论和研究。这些活动对合理利用能源、节约能源单耗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日本把开发利用第五能源(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以最小限度的能量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由次节约而开发出来的能源)作为当务之急,对一些耗能大的企业进行压缩,改革耗能大的生产工艺;印度淘汰了能耗高的设备,并对企业实行指令性的耗能与检查,政府采用减免税收和其他经济手段,鼓励针对节能设备的投资和使用;联合国更是成立了推广小型太阳能水泵的组织,在世界银行资助下,目前已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安装了若干台太阳能水泵。

总之,如何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实现供水泵站工程的节能,按照国家有关的规范及规程对供水泵站的工程经济问题进行合理的研究和评价,是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关于供水泵站的经济问题在后面的论述中详细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