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农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我国农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农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农业工程学院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

我国农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我国农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肖怀国

农业工程学科是综合应用“工程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技术”以及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服务的工程技术学科,它对促进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作用。

农业工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从事农业工程方面的工程技术型和经营管理型人才。几十年来,农业工程本科教育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农业工程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形势发展,农业工程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何培养能够迎接新时代高新科技挑战的农业工程科技人才是摆在农业工程本科教育领域的紧迫任务。

一、农业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院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制定出具有科学结构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的观念层面主要指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方向。对于农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农业工程学院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背景下,作为地方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江西农业大学,既不能像综合性重点大学那样,以精英教育的模式培养研究型人才,也不能像职业技术学院那样,只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根据我校实际和社会需求,以培养思想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其次,在新世纪人类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农业高校应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树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厚基础、宽专业、重个性、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要体现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制定的本科人才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特色鲜明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扎实的专业理论、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过硬的实践技能,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第三,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区域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为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设计课程学习内容,使教学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地方复合型人才紧缺的实际,立足落地型人才培养,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本土情感

二、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

人才培养方案贯彻“厚基础、宽专业、重个性、强能力”的基本原则,将培养目标系统的三要素——知识、能力、素质融于一体。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优化理论教学体系,构建并实施实践教学体系。

1.优化理论教学体系

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理论教学体系,以适应社会与时代要求、科学知识发展的需求以及个性发展的需求。理论教学体系分为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类、外语类、计算机类、数理化类、军体类和公选类等课程。专业教育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专业课学习按“精专业、多方向”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精心设计少而精的、体现专业核心理论知识的专业主干课,帮助学生掌握好本专业的知识。学生完成专业主干课学习之后,每个专业根据社会需要灵活设置若干个方向,专业方向分流的实施,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发展需要灵活自主的选课,体现人才培养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新体系应打破以往专业界定理念,建立不按专业区分而是按层次区分的综合性实训平台。即按照工科类、近工科类和非工科类专业划分为若干模块,各个实验模块之间在教学上相对独立,在内容上相互关联,教学中按专业性质进行组合;各类实训分阶段逐步升级,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直至认识升华的认识过程,将各阶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实施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第一阶段为实践认识期,穿插在前三个学年;第二阶段为实践参与期,历时半个学年,结合课程设计,参与学校、研究机构、生产企业的科学研究以及生产实践活动;第三阶段为认识升华期,边实践边总结,利用大学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毕业设计,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保障措施

要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行,必须在包括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加强建设提供保障。

1.学科建设保障

随着高等教育由规模的扩张转向内涵的发展,高等院校都开始强调培育核心竞争力。在积极进行农业机械化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以学科优势带动专业建设,以高水平科研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培育特色专业,以特色专业为龙头带动其他专业发展。

2.师资队伍保障

为了提高教师的水平,学院积极引进各类专业的博士到我院工作,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培训及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加强教师国内外培训交流,提高理论水平。尤其今年做了一个创新工作安排,学院联系了实践生产实习基地,鼓励青年教师报名,利用暑假时间,下基层实习一个月,完成一轮农业生产实践环节,提高实践技能,了解并掌握现代化农业机具和先进技术;积极鼓励申报各类科研项目,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3.实践教学保障(www.xing528.com)

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近年来,积极争取学校的支持,大力发展实验设备和实习工厂的建设,并对设备、实验流程和内容做了具体规定,使所有仪器设备都得到使用,设备综合利用率95%。设备完好率达97%以上。

四、关于我校农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我校传统农业工程学科下属四个二级学科,即:农业机械化工程、土木工程、农业生物环境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四个二级学科间既有联系,又有各自的体系和特点。与美国的农业工程学科相比,学科间的联系显得薄弱,学科的基础理论显得不足,学科的真正交叉还未能形成。因此建议在下述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和探索。

第一,尽快消除农业工程二级学科的壁垒,建立统一的农业工程学科基础平台,构建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的相似于目前二级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方向。

第二,尽快开辟农业工程学科新的研究领域,制定和研究与学科发展方向相适应的课程方向和教学内容,在强调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科内不同研究方向上的发展动态、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的教学,形成灵活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和方向,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创造有利的条件。

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形成多学科交叉和不同知识相互融合的师资队伍,为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我校农业工程学科的教师几乎全部来自于传统农业工程的各个二级学科,导致的结果是几乎所有的教师具有相同的知识结构,并且传统二级学科较窄的知识和理论限制了学科的深入发展和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这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并且给予解决的问题。

我校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从初期的农业机械院系农业机械化专业开始,到目前已形成具有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属四个二级学科的完整体系。但随着时代和教育的发展,应当从宏观上分析和预测农业工程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尽快调整和改造我国目前的农业工程学科,适应时代的科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微,秦娟.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2)

[2]倪福全,李昌文,马荣朝,卢修元,杨敏.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1)

[3]李文哲,刘建禹.农业工程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高小惠,何剑飞,徐汹涛,王红军,李长友.农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功能定位与人才培养[J].广东农业科学,2010,(6)

[5]文晟,张铁民.基于CDIO理念的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0,(22)

[6]张德晖,方文熙,朱亨银,何金成,王学銮.闽台高等农业工程人才培养的对比及思考[J].福建农机,2010,(4)

[7]杨明金,李云伍,杨玲,李庆东.重庆市农业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8]孙步功,赵武云,吴建民,成自勇.构建“三、一、一”体系培养农业工程创新人才[J].中国农机化,2009,(1)

[9]李友生,李玉清.产学研合作培养农业工程人才的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9,(8)

[10]张兆强,解国梁,王海波.关于高等农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7)

[11]刘军,李建伟,马燕如.农业院校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7,(2)

[12]桑运川,李志臣,张维强.借鉴日本经验培养高素质农业工程人才[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7,(2)

[13]张朝晖,王治中.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14]李凤英.农业类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11)

[15]赵美香,郑德聪,崔清亮,贺俊林.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