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体质健康指南:理想体质的主要标志

大学生体质健康指南:理想体质的主要标志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东方的中国,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人体体质相关学说的系统阐述。在中国,一般认为“体质”指体育、卫生、教育部门联合倡导的涉及“体质与健康”等方面的所有研究,现在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这里总结了一下理想体质的主要标志,有以下几点:身体健康,人体主要脏器没有疾病困扰。此外,是否注意饮食宜忌、体育锻炼,以及疾病、社会因素等对体质都有一定的影响。

大学生体质健康指南:理想体质的主要标志

体质是一个沿用了很久的名词,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有关体质的学说最早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西方的古希腊,公元前400多年,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了可以按体形与体力特征的不同,把人体分为弱型、强型、肥胖型与湿润型。在东方的中国,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人体体质相关学说的系统阐述。体质是一个范围甚广的概念,各个学科都有所涉及。例如,组织形态学对体质有这样一种认识:体质是人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它涉及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及各组织、器官和各功能系统的形态特征与范围;而生理学对体质是这样认识的:体质是机体在形态和生理上所具有的各种特性和本质的总和,它与形态学和生理学的特征都有关系;遗传学领域对体质的认识:体质是个体在发育过程中,依赖于遗传素质的基础,受内外环境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整个机能状态和躯体形态特征。相比于其他学科,遗传学更关注体质的形成因素与遗传基因生活环境的相关性的研究。鉴于此,体质研究具体应当归属到哪个学科范畴,至今仍没有一个定论。普遍认为,体质涵盖了运动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体力活动情况的变化能对其水平高低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中国,一般认为“体质”指体育、卫生、教育部门联合倡导的涉及“体质与健康”等方面的所有研究,现在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体质就是人体的质量,它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结合后天的习得所表现出来的有关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等方面的相对稳定的综合特征。

(1)身体健康,即人体生理的健康,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身体完整的有机体能保持活力充足,远离疾病和生理异常状态,处于一种相对满足的状态。

(2)心理健康,顾名思义指的是有机体的认知和情感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远离精神紊乱的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志有三个:

首先,心理健康的人具备完整的人格,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自控能力较强,情绪比较稳定,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自身的积极情绪要远远多于消极情绪。他们不仅有自尊、自信,能自爱,也有自知之明。

其次,心理健康的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交往,能获得其他人的欢迎和信任。

最后,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生活有着明确的目标,他们能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学习进步,有自己的理想和对事业的追求。

(3)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指的是个体拥有的、能够依据社会环境和文化需求变化,准确表达自己,为他人所理解、为社会所接受的能力。在本书中是指大学生所具有的能够调整心理活动和行为,使其能适应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复杂变化的能力。

(一)理想体质

理想体质可以概括为良好的人体质量,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努力所能塑造的较高水平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智力,以及对外界环境适应的整体良好状态。这里总结了一下理想体质的主要标志,有以下几点:

(1)身体健康,人体主要脏器没有疾病困扰。

(2)身体发育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体形较为匀称,体格相对健壮,骨骼与肌肉协调,体姿正确。

(3)心血管循环系统、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与运动系统的功能都处于良好状态。

(4)身体活动能力较好,能进行较剧烈的运动、参与一定强度的劳动等。

(5)有健全的心理,意志坚强,能长期保持乐观的情绪,有较强的抗不良刺激和抗干扰的能力。

(6)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这包括对自然环境改变的适应性和对社会环境改变的适应性。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对人的体质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先天的遗传基因;年龄、性别;疾病、精神状态、教育水平和地理位置等外部因素;生活及饮食条件影响的营养摄取;参与体育锻炼程度;卫生保健活动;生活方式等。在这些因素中,对增强学生体质能产生积极影响的是学校教育活动,特别是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锻炼时间的保证。

(1)先天因素,即遗传基因,包括因此造成的某些先天性生理缺陷和遗传性疾病,或特异体质都属于这类。

(2)年龄是体质水平产生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相关研究表明体质会随着年龄变化而呈现时限性。例如,儿童体质具有五脏六腑较为娇嫩、气血未充但生机蓬勃的特点;老年人则呈现出五脏六腑功能下降、整体日趋衰老的特点。

(3)男女性别不同,体质由此存在差别。现代生理病理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染患严重的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肠胃炎和肝炎、中枢神经病毒性感染等疾病。究其原因是男女的免疫力并不完全一样,女性产生免疫力的基因要优于男性。

(4)情志活动贵于调和,即养生当养神,使个人的身体与心理达到一种平和。如果一直处于精神受刺激状态或精神突然遭到剧烈的扰动,达到了人体生理活动所无法调节的情状,形成创伤,就会引起机体功能紊乱,改变体质,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可以说精神状态改变体质,不良的精神状态会对个体的体质产生不良的影响。

(5)个体的体质还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有关。水土的物理化学性质、地区的自然条件、农作物种类等,都因地理区域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进而影响着不同地区的人的体质。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无道理。

(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与不同人的体质不同也有关系。

①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的人:参与的体力劳动活动较少,因而腠理疏松,体质偏虚弱无力,容易得各种外感性疾病。同时,由于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的人饮食种类繁多,经常摄取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而没有消耗,所以会致使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容易聚湿生痰,常常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的困扰。

②物质生活条件艰苦的人:参与的体力劳动活动较多,因此腠理紧密,体质多数都强壮有力,不容易患外感性疾病。但也由于物质生活条件艰苦的人饮食多粗糙,饥一顿饱一顿,因此多患有脾胃病。此外,是否注意饮食宜忌、体育锻炼,以及疾病、社会因素等对体质都有一定的影响。

(三)现代健康与身体锻炼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但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同时带动体质水平的提高,现代生活甚至反过来妨碍了人们身体的健康。现代生活的四大特征是:精神过度紧张(工作、学习压力大,生活节奏变快等);身体运动不足(先进的交通工具代替了步行、骑车,电梯帮人完成了上下楼梯的“劳累”);公害问题严重;营养过剩、肥胖、体质虚弱的人为数不少。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对新时代人才提出了三项基本标准,即“健康的体魄、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体魄摆在首要的位置。目前我国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9%,健康人数只占我国总人数的8.9%。

1.健康的定义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在其宪章中重新对健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保持完美的状态。”到了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在其所发表文章里重申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又再次更新了健康的概念,即“除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好外,还要加上道德健康,只有具备这四个方面的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这也是目前权威机构给出的最新的关于健康的概念。1994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执委会针对全人类健康问题提出了21世纪的目标——“健康新地平线”战略。《健康新地平线》在1995年修订时提出,未来医学工作和卫生工作的侧重点应该是放在“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上,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上,并且强调未来必须偏重于做对健康有利的工作,以此作为推动人类健康发展的一个环节。

此外,美国的美利坚大学国家健康中心曾提出过一个与健康三维观(三维是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相似的健康定义,即个体只有身体、智力、社交、精神和情绪等五个方面(也称健康五要素)都健康才被认定为是真正地健康,也可以称之为拥有个体的完美状态。目前,也常用“完美”一词来代表个体的健康。

(1)身体健康

这里的身体健康主要指无病,是包括体能在内的。个体在具备体能所代表的那种可以满足生活需要和有足够的能量完成各种活动任务的能力时,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确保身体处于较高的健康水平,推动提高生活质量。(www.xing528.com)

(2)智力健康

这里的智力健康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学习中,大脑能够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

(3)社交健康

这里的社交健康是指个体形成并能保持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它将激发人们在交往中的自信心和维持稳定的安全感。社交健康的人能与人友好相处,彼此心情舒畅。

(4)精神健康

这里的精神健康主要是指个体有了解生活基本目的的能力,能够关心和尊重所有生命。当然,对于有着不同国籍、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其对生活的基本目的和对生命的认知可能有着不同的内容。

(5)情绪健康

这里情绪健康的标志是情绪的稳定,即个体所拥有的在应对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和环境压力时保持情绪平稳的能力。情绪平稳是生活中的常态,但偶尔的情绪高涨或低落也是正常的现象。

美利坚大学国家健康中心提出的这五个健康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个体的不同年龄阶段,健康的各要素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维持五个要素相对平衡是必要的,一旦长时间忽略某一要素,可能就存在潜在的健康危险。各个健康要素平衡发展,个体才算是处于完美状态,才能真正享受健康和幸福的生活,感受人生的美好。

2.健康的构成

人体的生理功能指以身体结构为基础,各器官相互协调一致,以达到维持个体生命活动为目的的高级而复杂的运动形式。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性、适应性健康等其他方面健康的基础,一般是指人体的结构完整和生理功能的正常。

心理健康被认为是生理健康的延伸发展,二者关系十分密切。判断心理健康与否有以下三个原则:

(1)人格的稳定性

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在跨越时间的持续性和跨越情景的一致性这两方面的相对稳定性。

(2)与环境的统一性

心理所反映的客观现实会在形式或内容上同客观环境呈现出统一性。

(3)与行为的整体性

一个人的情感、意识、体验、认识等心理活动与自身行为是完整、协调的统一体。

道德健康是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且其重要性要高于后两者。把道德阐释为做人的道理和应有的品德时,道德健康的标准也就相对应地出现了。一般认为,道德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为己利他”;道德健康的最高标准是“无私利他”;道德不健康的表现是“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

社会适应性健康是健康的最高境界。社会适应性如前文所说主要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环境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更细化地来讲是对角色转换的适应。这里的角色包括家庭生活角色、职业角色、社交角色、学习角色、工作角色、娱乐角色等。社会适应性良好的前提是生理、心理和道德的健康水平处于较好状态,此外还需要个体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工作能力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样一来,个体不仅能扮演好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而且能对社会发展做贡献,进而实现自我成就。社会适应健康不良的表现有缺乏角色意识、角色错位等。

3.健康的标志

生理健康方面:

(1)精力充足,身体素质较好,在正常的生活、生产和学习中,不会轻易感到疲惫。

(2)身体机能发育良好,各个脏腑没有疾病。

(3)免疫力功能强大,对疾病的抵抗力强。

心理健康方面:

(1)认知能力正常,能认识到自己的理想和责任,有健康的价值观,不存在精神性的认知障碍

(2)情绪稳定,没有无缘由的紧张和不安,能保持情绪积极稳定。

(3)热爱生活,人际关系和谐,具有受人喜爱的闪光点。

(4)个性(人格)健全,了解自己并能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

(5)对困难和挫折有足够的认识,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良好的承受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