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评教问题再反思,构建当代教育现象

评教问题再反思,构建当代教育现象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又到各大高校期末安排学生评教的时候,又到了学生集体吐槽的季节。把学生和老师绑在“评价”与“被评价”两端的评教系统,目前已经陆续覆盖了国内高校。由此一来,教师的教学水平就会自我降低,人才培养质量可想而知了。实际上,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是没有办法评定,目前被大学生们屡屡吐槽的评教确实需要改一改了。当学生走上社会,那些真正关心他们成长,真正教给他们真金白银的教师,一定会得到他们的永久性好评。

评教问题再反思,构建当代教育现象

又到各大高校期末安排学生评教的时候,又到了学生集体吐槽的季节。

把学生和老师绑在“评价”与“被评价”两端的评教系统,目前已经陆续覆盖了国内高校。这个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美国高校、针对教师教学效果而建立的评价模式,如今在中国高校却面临着名存而实亡的尴尬。实事求是地说,学生每学期要上十几门的课,到期末集中评教的时候,在目前师生关系普遍疏离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对每一个任课教师都能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价,可能吗?

当然不可能。每一个读过大学的人都心里清楚,除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老师之外,对其他自己不熟悉、不喜欢的教师进行评价,其实超过他的心理承受度了,所谓的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和科学性其实是很难保证的。

由此,“评教是逼教师取悦学生”“学生评教等于误人子弟”“学生评课加剧了教师的‘丑角化’”等说法不绝于耳,学生抱怨,教师抱怨,教学管理部门也抱怨。

实事求是地说,学生评教,其实是引导学生对于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其最根本的用意在于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在当前高校侧重于教师学术评价,教师忙着做自己的事情,师生彼此都陌生的现实情况下,这个交流平台,一方面是增加学生对于教师的熟悉度;另一方面也想要督促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淡化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能力。

但是,学生评价不是科学手段意义上的教师教学水平测试,其中存在着主观性与随意性,并不能真正反映出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因此,学生评价的反馈意见,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参考,不能作为对于教师工作业绩考评以及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也不可将这些主观性的评价权重放大,直接作为硬数据与教师的津贴、职称评审等挂钩,否则,其后果就是导致学生评教结果成为教师的功利化指向标。授课内容难度可以降低,只要学生轻松接受;学习任务布置可以简单化,因为学生喜欢如此。由此一来,教师的教学水平就会自我降低,人才培养质量可想而知了。(www.xing528.com)

实际上,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是没有办法评定,目前被大学生们屡屡吐槽的评教确实需要改一改了。

比如,可以由教学管理部门或者教师发展中心组织校外专家,对于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标准化评估,也可以由教师同行之间进行研讨式互评,或者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教学能力测评。其效果,都远远超过目前的单调又无效的学生评教。在专业人士面前,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自然会明明白白地显现。

其次,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其实是一个远期概念。当学生走上社会,那些真正关心他们成长,真正教给他们真金白银的教师,一定会得到他们的永久性好评。因此,如果真的想从学生那里得到较为客观的评教结果,应该“风物长宜放眼量”,引入延后评价机制。

2016年,南开大学上线了一款基于微信平台的毕业生评教系统,邀请校友结合工作经历对学校教育做出评价,成为国内首个将校友在线评课纳入本科教学评价体系的高校。该系统主要面向校友,用户可凭借当年的学号和姓名登录,看到本科期间所修全部专业选修课及授课教师信息,并可用0~5星对每门课程的总体印象进行评价,同时从“有助于读研、有助于工作、有助于出国、感觉没啥用”等选项中勾出课程的实用价值。

与采用强制手段,要求在校生评价任课教师相比,这种延后评价的方法显得更为科学,值得借鉴。人才培养是一个慢火精炖的长期工程,容不得半点急躁的心理。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的舞台,进入职场的真实竞争氛围里,才会真正对于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有个清醒的现实鉴定,课程的内容有没有用,教师的授课效果是不是真的好,在社会职场这个放大镜下,就会原形毕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