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必要性+教育研究:实践意见(第2版)

教师必要性+教育研究:实践意见(第2版)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使教师不可替代,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要使教师不断发展,必须通过研究,因为研究必有学习,必有思考,必有创新和探索。向科研要质量,做一个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倡导,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教师的教育研究已逐渐成为社会要求,也成为群体自觉。我国把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搞教育研究,作为对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加以保障和要求,作为对教师在职称评定和对教师奖励的重要条件提了出来。

教师必要性+教育研究:实践意见(第2版)

人类社会出现了以教育和教学为职业的人——教师,人们对教师的角色认识就未停止过,并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观念,但把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观念却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学校教育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社会存在体系出现,随之而来,教育教学规律成为研究对象,也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以及以研究教育为专门职业的专业工作者,“教育”也分化成了各种类型的学校和教育机构与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教育研究机构两大类。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研究越来越受“制度化教育”的驱动,越来越被赋予“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特征,使教育研究被看作是某些专业人士的“专业”,成了置身于直接的教育教学过程以外的“研究者”的专职。这一过程中,课程系统化和教师职业使教育中技术化观念开始出现,并很快成为“正统观念”。在技术观点下,教育教学被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系统,教师能够关心且努力的是,把别人给定的内容完好无缺地传授给学生;教师的视野也被规定在方法模式以及内容所限制的范围内,他既不愿也不能完全透彻的理解这些内容、模式和方法背后的目的与理念,总是认为要把知识教给学生,而不需要考虑学会教学,更不能了解他的教学活动在学生身上产生的实际效果。活生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则被视为学科知识以一定的技法合理地传授,教师凭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保障其职业。基于此,教师角色一向被认为是消极的。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可以不必思考和改进,只能照本宣科;不必实验新教法,只能墨守成规;不必有个人的创造,只能接受别人产生的知识,这种消极、被动的角色形象,也造成了教师地位不高,教师越来越像“技术操作工”,越来越像“教书匠”。由于研究与实践的分化与对立,专门的教育研究者把自己的思想推荐给教师,迫使教师要照着他们的意图去行动,以至于不少理论写在纸上,许多建议不能落实,实际状况依然如故。这时,教师又在他们被研究的研究者眼里,“恨铁不成钢”,常常被指责、被贬低,进而形成了“自卑情结”。专门的教育研究者,却常常高高在上,坐而论道,甚至足不出户,连轰轰烈烈的学校实际都没有见过,学生的成长,教师的辛苦从未感动过自己,但研究成果一个接一个,高高在上地发号着各种指示。教师这样被要求那样被指令,以致“教育研究成果越丰富、越复杂,教师的思想就越简单”。正因为这种事实,教师们普遍认为自己本职工作就是教好书、上好课,搞研究是专家学者的事,与己无关。这种观念阻碍了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人。当教师不能从研究者那里得到自己所需的东西时,也反过来埋怨专家的研究。因此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二者各不相干。于是,教师天天进课堂,却没有对教学的理解和探索;天天要面对学生,却不能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天天面对教材,却不能创造性的设计;天天面对困惑,却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不能思考和解决。正因为这样,教师的教学变成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成了苦差事,成了不能使自己体验到乐趣的工作。

面对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严重地分隔和分离,面对教师的被动无为,尤其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进入教育改革时代,人们开始反思专门教育研究者的研究与教师的消极无为不协调的现象,指出理论观念的倡导者应当和教师建立共生共荣的关系,教师也应当成为教育科学团体中的一员,教师有责任审慎地对待他的教育实践,有责任对他的行为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应对教育新思想、新课程、新方法。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不仅要被研究,而且要由教师自己研究;教师不仅是被研究者,而且自己也是研究者;教师不再被视为外在的研究对象,遇到问题不是交给外在的研究者,而是自己研究,寻求答案,要敏锐地观察、判断自己的教学,探索自己的教学,参与自己的革新行动。这就是所谓的“教师即研究者”。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指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自此,世界各国都以教师专业化的理念来培育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化的要义有二:一是教师工作具有不可替代性,不是人皆可师,人易成师;二是这种专业必须经过不断的成长与发展。要使教师不可替代,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要使教师不断发展,必须通过研究,因为研究必有学习,必有思考,必有创新和探索。(www.xing528.com)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要求的提高,对教师专业化的探讨达到了空前高度,“教师即研究者”也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念和努力追求的目标。教师作为有自己特定思想和认识能力、思考能力的人,应该结束长期被动的“教书匠”形象,代之以积极的主动的“教育家”的形象。在此趋势下,我国近年来也开始注意探求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并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向科研要质量,做一个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倡导,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教师的教育研究已逐渐成为社会要求,也成为群体自觉。我国把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搞教育研究,作为对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加以保障和要求,作为对教师在职称评定和对教师奖励的重要条件提了出来。这是面对新时代教育的可喜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