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发水污染应急调控技术与应用:一项关键研究现状

突发水污染应急调控技术与应用:一项关键研究现状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铁民等认为,应依据生产安全事故的预期后果、影响范围、事态控制和事件的性质,实行预备(Ⅰ级)、专业启动(Ⅱ级)和国家启动(Ⅲ级)三级响应机制。于春全论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交通运输系统的开发与建设,指出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交通保障预案和紧急车辆调度手段,保证一旦发生意外及时报警,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应急交通畅通。吕建波等指出城市公安消防管理部门目前应该解决的是城市消防灭火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信息系统。

突发水污染应急调控技术与应用:一项关键研究现状

就我国情况来看,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针对特定危机的管理部门已经基本建立起来,直接涉及应急管理的主要机构有几十个部门。而针对不同种类的自然灾害,分别有不同的部门负责。在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1990—2000年)的号召下,我国于1989年成立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标志着我国减灾工作由单一灾种被动的预报救援重建到多灾种主动的综合应急管理的过渡。2000年“国际减灾十年”结束,“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更名为“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2005年4月2日,“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又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任委员会主任,相关各部部长任副主任。可见,我国对灾害管理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大,灾害管理机构的级别在不断提高。

申海玲、程声通提出了环境风险评价的程序,指出故障树分析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评价技术。

何建邦、田国良主持参与的“八五”国家科技攻关相关研究项目应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了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信息系统,对1991年以来发生的洪水、干旱、林火等进行监测与评估。

郭文成、钟敏华和梁粤瑜提出环境风险评价包括源项分析、环境途径、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4部分。

张成福提出了公共危机管理的全面整合的模式。朱坦、刘茂和赵国敏等认为,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是风险理论,并提出建设和建立城市公共安全系统以应对可能的突发事件。

刘铁民等认为,应依据生产安全事故的预期后果、影响范围、事态控制和事件的性质,实行预备(Ⅰ级)、专业启动(Ⅱ级)和国家启动(Ⅲ级)三级响应机制。

王学军指出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应该涵盖危机的预警准备、危机的应急反应和危机后的恢复重建3个系统。

史培军、王静爱和周俊华提出了平衡大都市区水灾致灾强度与脆弱性的基本土地利用模式和“政府—企业(社区)—保险公司”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模式。

刘铁民论述了应用定量风险评价(QRA)对评价、控制低概率重大事故风险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在应用QRA评价重大风险时应注意的主要技术问题。

魏臻武等在青海牧区开展了牧区灾害风险管理项目活动,介绍了青南牧区灾害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内容。(www.xing528.com)

史培军提出了建立中国综合风险管理体系,构架综合风险管理的“结构一系统”动力学模式,要从横向综合、纵向综合和时空综合3个角度去进行研究。

崇福提出了综合风险管理的梯形架构,它从下往上分别由风险意识块、量化分析块和优化决策块构成。在此基础上,周健等分析了我国风险管理机构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综合风险管理政府机构体系建设和综合风险管理科研机构建设的相关建议。

薛晔等提出了由阶段、灾害风险种类和级别组成的城市灾害综合风险管理的三维模式——阶段矩阵模式。

于春全论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交通运输系统的开发与建设,指出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交通保障预案和紧急车辆调度手段,保证一旦发生意外及时报警,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应急交通畅通。

吕建波等指出城市公安消防管理部门目前应该解决的是城市消防灭火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信息系统。

张维平提出突发公共事件社会预警机制的建构要求具有科学的防范性、整体的系统性和操作的实用性。

张继权等指出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是目前国际上防灾减灾和灾害管理较先进的措施和模式,并据此提出了对我国实施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建议。

杨洁、毕军等以环境风险系统的组成及环境风险事件的发生过程为研究基础,讨论了环境风险区划的步骤、指标体系和方法,并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

沈荣华就如何创新城市应急管理模式提出了思路。赵成根在分析了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的主要特点有:①全政府型综合危机管理系统;②全社会型危机管理网络系统;③完善的危机应急系统;④危机反应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