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应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应用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华生的行为“习惯说”或称“刺激—反应说”为代表。华生从行为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学习过程就是把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组织起来,形成一定联系的过程,即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是斯金纳将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运用于教学的典范。行为主义认为惩罚可以抑制不良行为,当儿童出现某不良行为时,通过给予惩罚加以矫正。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应用

(一)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于1896年开始从事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桑代克通过对动物学习行为的研究,指出学习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在一定的情境与特定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结;并提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三条定律。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华生的行为“习惯说”或称“刺激—反应说”为代表。华生从行为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学习过程就是把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组织起来,形成一定联系的过程,即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在学习规律方面,华生主张频因律和近因律。所谓频因律是指某种动作经多次重复练习后就容易形成连续的动作习惯,同时重复其他动作的次数减少,从而使要学习的动作不断得到巩固;所谓近因律就是指学习者往往容易学会前一动作序列中最后学习的动作,而且,在下次练习时,又倾向于提早出现。

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或操作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把学习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应答行为;另一种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操作行为。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中,也十分强调强化的作用。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频率。斯金纳把强化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并对强化的程序尤其是间歇强化程序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把间歇强化分为两种:一种是间隔强化,另一种是比例强化。不同的强化安排可以起到不同的强化效果。斯金纳还比较了惩罚与负强化。认为负强化是通过讨厌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斯金纳认为,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所以,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该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1.程序教学(www.xing528.com)

程序教学是斯金纳将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运用于教学的典范。程序教学是指将各门学科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让学生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并及时给予强化,使学生最终掌握所学的知识。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思想和方法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奠定了基础。

2.课堂管理

要维持良好的课题秩序,需要对好的行为予以强化,对不良的行为予以惩罚。根据行为主义的强化与惩罚原理,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各种行为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强化或惩罚。如,要养成小学生举手发言的习惯,对于不举手就发言的小学生不予理睬,让此不良行为自行消退,而对于积极举手并等待老师提问的学生,让其回答老师的提问,并进行表扬。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与课堂氛围不协调的行为时,要及时进行处理。

3.行为塑造与矫正

行为塑造原理是通过小步强化最终达成目标,即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个小步子就给予强化,直到最终达到目标,这种原理也叫连续接近法。比如,可以按照行为塑造的原理训练某小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当这位小学生去拿书的时候就给予强化,当他把书翻开时给予强化,当他开始阅读时给予强化,当他把一段文章阅读完给予强化,当他再次阅读时又给予强化,直到养成阅读习惯为止。同理,可以按照这种原理来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行为主义认为惩罚可以抑制不良行为,当儿童出现某不良行为时,通过给予惩罚加以矫正。如,某小学生有咬铅笔的不良习惯,我们可以适当运用惩罚来矫正这种不良行为。当我们看见这位小学生在咬铅笔时,就给予一定的惩罚,如没收他的铅笔,或罚他把嘴张开一分钟,下次发现他再咬铅笔时再给予惩罚,或看见他准备咬时就给予惩罚,下次看见他咬自己的手指头时也给予惩罚,看见他咬自己的衣袖或其他东西时也给予惩罚,直至改掉这种不良习惯为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