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它的创始人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班杜拉,他是在考察和研究人的行为是如何形成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其学习理论的。班杜拉认为,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指出,人的学习活动是有3个相互联系的系统条件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1)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理论。它的创始人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班杜拉(Albert Bandural),他是在考察和研究人的行为是如何形成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其学习理论的。班杜拉认为,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人类可以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进行学习,而且,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而习得的。

所谓观察学习就是指观察者只是观察榜样的行为而不做出直接的反应就能够模仿学习。观察学习由4个子过程组成:注意过程,学习者要注意到榜样的行为,获得有关的信息;保持过程,以言语和形象两种形式把获得的信息转换成适当的表象保存起来;动作再现过程,把记忆的表象转换成行为,并根据其反馈调节行为以做出正确的反应;激发动机过程,通过强化来激发和维持行为,如果这4个子过程某一个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观察学习。

总之,人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榜样行为而获得新反应,但这并不完全否认强化(奖励)在形成新反应、新行为中的作用。强化的作用在于使通过模仿获得的新行为得以加强和巩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指出,人的学习活动是有3个相互联系的系统条件的。第一个系统是外界的刺激物。在这一系统中最主要的是别人的榜样行为。第二个系统是行为结果的反馈。如果模仿的行为结果受到奖励,这种行为就会保持和加强,如果模仿的行为结果是惩罚,则具有放弃这种行为的倾向。第三个系统是认知系统。班杜拉认为,认知系统在通过观察景象学习时对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所学到的新行为并非总是可以从外部影响(即刺激物和行为结果的反馈)预见的。在有些情况下,学到的行为并没有表现出来,通过模仿而学到的行为最初具有“符号”的形式(即观念认知的形式),而在遇到适当的情景时,这种内隐的行为就会转化为外显的行为。内隐行为是否会保持以及是否会转化为外显行为同样也受到行为结果反馈(即奖励或惩罚)的影响。这3个系统虽然是相互联系的,但班杜拉认为前两个系统是主要的而认知系统受前两个系统的控制。

社会学习理论不论在行为习惯和运动技能的教学方面,还是在语言知识及人际交往的教学方面,都有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我们在培训中要注意给学员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培训中要为人们树立正面的榜样;在文化知识教学和操作及运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中,培训者更要做好示范,并根据观察学习过程的特点,突出知识和技能的主要特征,吸引受训者的注意。在受训者运用知识或具体操作过程中,培训者要及时进行指导,纠正和改进受训者的错误学习,并调动受训者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通过自我调节来改进自己的学习。

2)目标设置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最初是由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心理学教授洛克(E.A.Locke)在1967年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

目标通过四种机制来影响行为:第一,目标引导注意和努力指向目标行为而脱离非目标活动。第二,目标有决定努力付出多少的作用,高目标比低目标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第三,目标影响行为的持久性。如果允许工作者控制工作时间,困难目标延长了努力时间,然而在平衡了工作时间和努力程度之后会缩短努力时间。第四,目标会通过唤醒、发现、目标任务知识和策略的使用来间接地影响行为。因此,适当地设置目标,能够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在现代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可以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员工的学习动机,指导员工的行为,激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影响目标与绩效的中介因素有:

第一,目标承诺。承诺是指个体被目标所吸引,认为目标重要,持之以恒地为达到目标而努力的程度。当人对目标作出承诺时,目标与结果的关系最为密切,承诺在目标任务困难时表现得最为重要,因为困难的目标要求更大的努力,与容易目标相比,其成功的可能性较小。

第二,反馈。目标是个体评价自己绩效的标准,反馈则告诉人们这些标准满足得怎样,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有待改进,反馈为目标的执行过程提供了总结。反馈有正反馈负反馈之分,正反馈是个体达到某种标准而得到的反馈,负反馈是个体没有达到某种标准而得到的反馈,前者与奖励相联系,后者与惩罚相联系。

第三,目标明确性与难度。明确的目标使人更清楚该怎么做,付出多大努力才能达到目标,同时也便于评价个体能力。明确的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因为人们有希望了解自己行为的认知倾向,而对行为目的和结果的了解又能减少行为的盲目性和提高行为的自我控制水平。人们对于明确而有挑战性的目标完成得最好,而对于模糊而有挑战性的目标,如告诉被试“尽力做得最好”,被试完成的绩效呈中等水平,模糊而无挑战性的目标则可能导致最低水平的绩效。结果与目标的难度水平呈线性关系,前提是完成任务的人有足够的能力,对目标有高度的承诺。这样任务越难,绩效越好,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难度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

第四,满意感。个体经过努力达到目标并得到相应的反馈和奖赏后就会感到满意,否则感到不满意。同时,满意感还受到另一个因素的影响,就是个体对他所得报酬是否公平的理解。如果说,通过与同事、朋友、自己的过去、自己的投入等相比,他感到所得的报酬是公平的,就会感到满意;反之,则会不满意。

目标设置理论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活动中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运用目标设置理论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必须坚持运用好目标的两个基本属性:明确度和难度。

目标设定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培训课程的设计中。课程计划都是以既定的目标为起点,以受训者达到的这些目标为终点。总之,整个培训过程中,培训师的授课和受训者的学习都要以培训目标为核心;而培训的相关设施,例如培训的场地、日程安排、学员规模、座位安排、学习资料、培训师的进度以及培训效果的反馈方式等,也都需要经过科学的设计,以促成目标的最终实现。

3)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作为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创立者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将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的多次结合从一个中性刺激变成了一个条件性刺激,引起了分泌唾液的条件性反应这一现象称为条件反射,即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并认为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

第一位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ston)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除了出生时具有的集中条件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S-R联结)而形成的。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创始人,他认为条件反射有两种,即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是应答性(或刺激性)条件反射过程,是先由已知刺激物引起的反应,是强化物和刺激物相结合的过程,强化是为了加强刺激物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反应性条件反射的过程,没有已知的刺激,是有机体本身自发出现的反应,是强化物和反应相结合的过程,强化是为了增强反应的。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反射有两种,行为也必然有两种,即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因此,学习也分为两种,即反射学习和操作学习。斯金纳更重视操作学习,他认为操作行为更能代表人在实际中的学习情况,认为人的学习几乎都是操作学习。(www.xing528.com)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操作性行为形成的重要手段。强化在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他学习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所以有人称他的学习理论为强化理论或强化说。这一理论的主要特征是:①强调反射是与刺激和反应的函数相关的;②注重反应的强化刺激;③自身的反应,可以通过外部强化和自我强化机制控制;④具有可变的、适应环境的特性是发展的。斯金纳学习理论的主要错误坚持了机械主义观点,完全摒弃了对学习认识过程的研究,同时也抹杀了学习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他简单地用操作性条件反射来解释人类的学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逐步提高极为复杂的行为模式,并且每阶段保持行为的强度。在任何领域形成能力的全过程必须分为许多小步骤,必须步步依靠强化。由于尽可能采取连续的小步骤,所以强化的频率可以提高到最大限度,同时可能发生错误率可降低至最小。程序教学的具体操作是:①课程被分为一系列很小的步骤;②每一步骤按逻辑顺序衔接;③各个步骤代表所学的概念或技能的一部分,有利于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④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向学员提供信息,并要求他们做出反应,对于这些反应要及时给以强化;⑤经过一系列的强化,来巩固学习的内容。程序学习的关键是编制出好的程序。

为此,斯金纳提出了编制程序的5项基本原则(原理):

①小步子原则。把学习的整体内容分解成由许多片段知识所构成的教材,把这些片段知识按难度逐渐增加排成序列,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②积极反应原则。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出积极的反应,否认“虽然没有表现出反应,但是的确明白”的观点。

③及时强化(反馈)原则。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强化,使其获得反馈信息。

④自定步调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确定学习的进度。

⑤低的错误率原则。使学生尽可能每次都做出正确的反应,使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有如下优点:循序渐进;学习速度与学习能力一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加速学习。

在教学与培训上,斯金纳设计的程序学习提出了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对于提高人的学习效率、适应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教学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在程序学习中,强调学习上的循序渐进、学习者的积极反应、及时反馈等原则,体现了学习的一般规律和要求。虽然斯金纳在思想观点上存在着一些错误,但是他的强化教学的观点和方法、操作技能培养和训练的方法以及程序教学的设计等,该理论强调的内容塑造、强化、消退对人员的培训有积极的意义,对教学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4)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在行为主义的框架中发展起来的很有代表性的学习理论。期望理论认为,一种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个体对于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者的吸引力。换言之,个人行为动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个体认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某种效果的可能性,以及达到这种效果后对满足个人需要的意义,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就是:

M=V·E

其中:M为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V为目标价值(效价),这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个人需要的价值。同一目标,由于各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需求不同,其需要的目标价值也就不同。同一个目标对每一个人可能有三种效价:正、零、负。效价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E为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概率。目标价值大小直接反映人的需要动机的强弱,期望概率反映人实现需要和动机的信心强弱。这个公式说明:假如一个人把某种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也越高,那么这个目标激发动机的力量越强烈。

在该期望模式中用四个因素,即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组织奖励(报酬)和个人需要,需要兼顾3个方面的关系:

①努力和绩效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取决于个体对目标的期望值。期望值又取决于目标是否合适个人的认识、态度、信仰等个性倾向,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别人对他的期望等社会因素,即由目标本身和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决定。

②绩效与奖励的关系。人们总是期望在达到预期成绩后,能够得到适当的合理奖励,如奖金、晋升、提级、表扬等。组织的目标,如果没有相应的有效物质和精神奖励来强化,时间一长,积极性就会消失。

③奖励和个人需要的关系。奖励什么要适合各种人的不同需要,要考虑效价。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奖励,满足各种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力,最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依照这一条途径,则所谓的激励,乃是推动个人向其期望目标前进的一种动力。学习行为是学员为达到学习目标而作出的一系列选择的结果。学习行为的产生和持续,同样也与学员对学习目标的效用价值判断以及对达到这一目标(即学习结果)的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有关。如果能在培训中恰当而充分地运用期望理论,便可有效地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获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